支医海岛十年之后,参加“三支一扶”的詹国境选择留在海岛
浏览次数:1299 分类:财经
南都讯 近年来,随着广东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高校毕业生选择服务基层、扎根基层。他们正逐渐成长为基层组织发展的一支重要生力军,用实际行动促进了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农林水利和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发展。
汕头市南澳县“三支一扶”的一员詹国境扎根南澳岛支医已逾十年,他坚守南澳县人民医院救死扶伤,“其实这段过程和做善事一样,让自己内心比较安乐。”如今,他是汕头市南澳县人民医院一名受岛民信赖的医生。
汕头市南澳县“三支一扶”的一员詹国境扎根南澳岛支医已超过十年。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背井离乡,支医南澳岛十年
“我早在大学期间听说过‘三支一扶’计划,就想去基层锻炼自己,为当地卫生事业做出贡献。”詹国境表示,医学之路是修行之路,修心、修身、修德。
2009年夏,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应届毕业生詹国境果断参加广东省“三支一扶”计划,成为汕头市南澳岛的“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者,为南澳县人民医院提供支医服务。詹国境不曾想,他就此开启了一段长达十年的人生新旅程。
南澳县远离汕头大陆,是广东唯一的海岛县,对于生于潮州饶平的詹国境而言,这是一块陌生之地。2009年7月的一个午后,詹国境坐轮渡前往南澳岛报道,“那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到大海、第一次坐船,心中期待不已。”
房屋低矮,旧式建筑,公路窄小,路上人车极少是詹国境对这里的第一印象。“南澳县人民医院当时仅是一栋6层的楼房,集急诊、检验、住院、行政办公、宿舍于一体。”他直言,经初步了解医院后他有些失落,“这样的医院场景是我此前想象不到的,但我也明白国家需要大学生支援基层。”
詹国境回忆,他初到南澳岛时因当地物资匮乏导致饮食不便,“后来院领导安排我到当地工商局食堂聚餐,自己也学会了做饭。”用水不足是岛上生活的最大问题,海岛用水依靠当地水库供水,储水经常不足,供水成定期调配,“有时一两周没水,我就靠着自己买的两个水桶储水供给,洗漱、洗衣、做饭、冲厕所等用水都要节省。”
不分昼夜,翻山越岭跨海救人
“参加‘三支一扶’前,我做好了吃苦耐劳的准备,所以很快重振精神,希望自己所学能为当地群众贡献一份力量!”詹国境说,他起初选择在内儿科和急诊科工作,面临语言沟通困难,“这边病人大多只会讲潮汕话,我是客家人,只能边听边学。”
由于南澳县人民医院的“120”急救中心人员紧缺,詹国境自愿到该部门担任急救医师,工作之余到其他科室学习技术。他表示,医院的“120”急救中心承担整个县的院前急救,由于县内各个镇距离较远,有些村庄分布在偏僻山坳,交通不便,常需翻山越岭;南澳大桥未通车前,若转运危重病人前往汕头,来回一趟要几个小时。这对容易晕车晕船的詹国境是项不小的挑战,他极力克服。
南澳县人民医院副院长黄清华回忆:“以前每次见他出车回来脸色发白,有时会呕吐,但他只要一听说要出车,就会继续投入工作。”
尽管精神紧张、体力消耗巨大,但詹国境依然时刻心系工作,在极限中挑战自我。曾经有名危重病人需要他半夜转送汕头,由于气管插管要医生持续手动按压呼吸气囊维持呼吸功能,詹国境一路上蹲在病人身旁按压,最终顺利转运。“其实这段救死扶伤的过程和做善事一样,让自己内心比较安乐。”
工作上,詹国境遵循“值班-副班-值班-副班”模式,几乎全年无休,值副班时只会在县城附近活动,随身携带手机,以随时应对急救任务。他曾在一个月中有28天面临急救保障任务,工作时不分昼夜,“我只有春节时才换班回老家几天,有一年只回了老家2天。”
苦尽甘来,获南澳岛岛民信赖
詹国境告诉南都记者,“三支一扶”期间,汕头市人社局的领导常关心基层人员的生活情况,多次来到南澳岛给他送温暖;医院领导、同事也对他关爱有加。2011年6月,“三支一扶”服务期满的詹国境选择留院继续为海岛人民服务,“当地很缺医护人员,我成为了医院的正式职工。”
对于詹国境而言,在南澳岛的时光既是坚守的十年也是学习与收获的十年。他初来南澳支医时,携带了大学的所有医学教材,并陆续购买医学类经典书籍,坚持医学理论学习,提高自身医学素养和医学知识,不断钻研中西医技术。“在南澳岛会遇到各种就诊的病人,需要我去摸索如何更好地治疗,无形中能学到很多知识。”
黄清华表示,十年来不断学习是詹国境的优点之一,“他一直在系统学习中医知识,提升医术,因此获得了南澳岛岛民的信赖。”如今,詹国境坚持为海岛人民看病。
詹国境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学习,让南澳岛岛民知晓了医院的“120”急救中心有名医术不错的医生。2019年,他荣获汕头市五一劳动奖章。近年来,南澳县人民医院先后新建了住院大楼和“120”急救中心大楼。2019年2月,面貌全新的南澳县“120”急救指挥中心投入使用,配置有“120”急救调度大厅和专职调度员,全程采用信息化管理,并有卫星定位辅助,云澳、深澳和青澳三个急救站逐步建立。
广东近2万名“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走进基层
“三支一扶”计划是“人才工程”“就业工程”,也是一项“民生工程”。据统计,“三支一扶”计划实施14年来,广东共有19485名大学生到粤东、粤西和粤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服务。他们的足迹遍及粤东西北16个地级以上市、83个县(市、区)的2188个镇街基层单位。
近年来,广东多措并举,不断加强“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广东立足基层,创新“三支一扶”计划招募选拔方式,优化量化测评系统,将“本地生源”作为分值较高的评分项,拓宽本土人才回流渠道。同时,坚持目标导向,着眼于把人才引向基层、留在基层,招募岗位向当前或未来2到3年有空编的基层服务单位倾斜,多方位打通人才向农村、向基层一线流动的渠道。近五年来,广东“三支一扶”招募人岗匹配率达100%。同时,构建人才返乡协助机制。
广东建立健全基层人才培育体系,以促进“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在基层成长成才。各主管部门及用人单位将“三支一扶”人员的政治教育、服务保障等纳入工作台账,主动将“三支一扶”人员纳入行业人才培训范围,优先安排他们参加相关专业技术和技能培训,多角度提高“三支一扶”人员专业素养。
各服务单位普遍实行“导师制”、“新型学徒制”,建立“一对一”传帮带制度,促进“三支一扶”人员成长成才。同时,省财政按照每人3000元的标准实施能力提升专项计划,构建起以岗前、在岗、离岗培训为基础,贯穿整个服务周期的教育培训机制。
广东坚持用待遇留人、用事业留人。目前,“三支一扶”人员工作生活补贴由2006年每人每月600元提高到目前不低于3600元。此外,各级财政还承担社保补贴1008元、交通补贴1000元、安家费补贴3000元,服务期间为每人支付培训费3000元。各地还给予每人每月500至1000元左右的其他补贴。广州、河源、云浮等市对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人员一次性给予2-3万元补助。
据悉,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拟于5月中旬启动2020年“三支一扶”招募工作。
采写:南都记者 周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南方都市报 • 南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