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这五年:高铁开进山中山 立体交通助发展
浏览次数:400 分类:梅州新闻
“现在去广州、深圳出差一般都选择高铁,舒服!”“梅州的交通条件是真的好多了,高速路网发达,出入口多,去哪里都很方便!”“回老家新建的沥青路很好走,非常顺畅。”谈起近年来梅州交通道路环境的发展变化,市民纷纷点赞。
大道如虹踏歌行,纵横通衢天地新。打开梅州交通地图,高铁、高速、国省道干线、农村公路四通八达。
梅州市第七次党代会以来,交通建设不断提速,如今基本形成了以铁路、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国省道、航道为干线,农村公路为补充,机场、铁路站场为枢纽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梅州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和保障。
高铁实现“零”突破
打通融湾联海快速通道
从长深高速公路转入梅州葵岗互通立交,行驶1.89公里后驶出高速,不一会儿就到了高铁梅州西站。2019年10月11日,梅州的第一班高铁列车——D7543次列车从这里驶出,宣告梅州进入“高铁时代”。梅州城区、丰顺县分别拥有了高铁站,历史性改变了梅州群众出行方式。
“我外公外婆在梅州居住,高铁开通之后,我来探亲基本都选择坐高铁,偶尔老人家也会坐高铁去我家短住。”从广州来梅州探亲的谢东燕表示,高铁拉近了游子与亲人的距离。“这次是和同事一起去广州参加培训,坐高铁比较舒服。”家住蕉岭县城的黄小玲告诉记者,她所在行业经常要外出学习培训,“以前会选择网约车,这两年基本都选择高铁。”黄小玲笑着说:“毕竟,从蕉岭到高铁梅州西站,也是高速直达。”
高铁的“通道效应”,不但改善了梅州的营商环境,而且带动外向型经济发展,加速了梅州与高铁沿线城市的沟通交流。记者了解到,开通两年多,高铁梅州西站到发旅客总量达300多万人次。
如今,梅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748公里,密度为4.71公里/百平方公里,已经全面打通了与河源、赣州、龙岩、漳州、潮州、揭阳、汕尾等市的出省出海快速通道。随着梅龙高铁建设逐步推进,贯通赣南闽西的瑞梅铁路、梅州至武平高铁项目加快推进,出海新通道华陆、大潮高速建成通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梅州进行曲”也已经奏响。
织密公路路网骨架
外畅内联网络日益成型
在平远县,紧邻省道225线、距离济广高速石正收费站仅10分钟车程的南台卧佛山景区是梅州新晋的“网红打卡地”。“国庆节后,平均每个工作日接待的旅行团游客大约有500人,周末平均每天1500人。除了这些团客,还有一半是自驾游的客人。”该景区副总经理谢振菁告诉记者,受疫情影响,目前景区主要客源地是潮揭汕以及梅州本地,“从梅城、各县来的自驾游游客很多,近段时间大家都倾向于就近出游。”
景区高企的人气离不开便捷交通的加持。从2016年至今,兴华、梅平、大潮(含大漳支线)、华陆、梅州东环和丰华高速陆续建成通车,梅州境内高速公路进一步成环成网,为打造市区到县城1小时、梅州到汕潮揭1小时、到珠三角2小时、到厦漳泉2小时的“1122”交通圈提供了有力支撑。
梅州市路网“主动脉”系统在加快建设完善,通往各镇村和田间地头的“毛细血管”建设也如火如荼。密密麻麻的路网联起了千家万户,拉近了距离,带来了便捷和幸福。
秋雨中,驾车从梅城前往梅县区梅西水库旅游风景区,只见宽敞整洁的柏油路不断延伸,沿路边沟干净、花木齐整,不时可见群众在路边的公交站亭候车,不复以往农村“天晴一身土,下雨两脚泥”的情景。
这得益于“四好农村路”的建设,让民生“短板”变为“潜力板”。记者了解到,“十三五”时期梅州共争取交通运输部以及省补助约40亿元用于“四好农村路”建设。梅县区、兴宁市、蕉岭县、五华县、梅江区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梅州也是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最多的地市。
与此同时,梅州市大力发展城乡客运。如今,全市公交车数量达到2038辆,全市2046个行政村全部实现通硬化路及通客运班车的目标。其中,梅州城区公交车数量达1406辆,运营线路里程达2400多公里,覆盖梅江区、梅县区全域,服务人群超过90万,梅江区、梅县区可通车的村镇实现了100%公交一体化,真正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坐上公交车,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上一篇: 梅州:200万尾鱼苗放流梅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