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 / 河源全方位推进“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
返回

河源全方位推进“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

浏览次数:407 分类:产业

回首过去5年,河源始终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来抓,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定不移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12046元增加到19000元,连续4年超全国平均水平。

广袤田畴间,农民种地挑上“金扁担”。“农”墨重彩下,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投入46.32亿元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声号令,尽锐出战。过去5年,肩负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殷殷嘱托,河源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上下同心,把脱贫攻坚作为“头号工程、首要任务”,2997名优秀干部长驻在村,形成一支“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扶贫铁军。

“十三五”期间,河源累计投入扶贫资金46.32亿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8568户、107372人全部达到脱贫“八有”标准,实现“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落下”的目标,255个相对贫困村全部出列。

数据显示,2020年,河源市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年收入达16618元,是2015年的4.68倍;255个相对贫困村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941元,是2015年的2.94倍;村集体年收入平均达38.56万元,是2015年的13.77倍。

农业产业稳步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近年来,河源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产业中的作用,科技不仅为全市粮食生产保驾护航,也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插上翅膀。

作为广东省的农业大市,5年来,河源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4个。2022年,河源将再增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已在公示期);新增省级农业科技园区3个,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6家;培育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个、“粤字号”农产品104个、“圳品”14个,获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国家级示范镇村7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3个……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而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生产过程的现代化。作为河源乡村振兴的“主引擎”,河源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动力澎湃。3月4日,2022年广东首届油茶产业大会在河源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举办,大会集聚了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代表,河源打造的油茶全产业链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数据显示,第一季度,河源农林牧渔业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全市春播春种农作物总面积14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00万亩。预计一季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0.79亿元,同比增长10%。

全力提升农民生活幸福指数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5年来,河源乡村产业拔节生长,就业优先政策持续发力,农民增收后劲越来越足。

“春茶采摘期间,茶园最忙时一天有130多人同时作业。”紫金客茶谷负责人何东波说。多年在客茶谷务工的紫金县紫城镇蓝坑村村民钟利珍表示,采茶旺季,茶园按采茶量计酬,采茶收入完全可以满足家里的支出,日子越过越好了。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以前办宴席,村里铺张浪费现象很严重,现在大家观念都转变了,大操大办少了,乡情乡谊浓了。”江东新区临江镇禾坑村村民罗育康说。近年来,河源大力推动移风易俗行动,红白喜事仪式简办蔚然成风。

“小积分”撬动乡村治理大文明,村民积极参与村里的各项活动,凝聚向心合力;“四点半课堂”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扎根乡村,推进乡村文化活动向纵深发展……5年来,河源各级各部门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广大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加快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步伐

5年来,河源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的重大工程,加快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广袤乡村面貌一新。目前河源分类实施、梯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美丽宜居村680个、特色精品村34个。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15条县级乡村振兴示范带、95条镇级美丽乡村风貌带和美丽乡村精品带,美丽乡村实现由点到面、连线成片的初步跨越。

2022年印发的《河源市2022年村庄清洁行动方案》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对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要求,动员广大农民群众广泛参与,持续整治、着力解决村庄环境整治“反弹”问题,实现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村容村貌明显提升、长效清洁机制逐步建立、村民清洁卫生文明意识普遍提高。

一个个村庄产业兴了,环境美了,人气旺了。

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起点,河源人民初心不改、奋斗不息,全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幸福和谐美好乡村生活稳步前进。

点击取消回复

    分类

    在线客服x

    客服
    顶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