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经 / 科技创新助力潮阳丝苗米产业园 无人机每小时施肥150亩
返回

科技创新助力潮阳丝苗米产业园 无人机每小时施肥150亩

浏览次数:468 分类:产经

一说起“面朝黄土背朝天”,许多人都会想起农民耕作的辛勤场景。但在汕头市潮阳区丝苗米产业园,农民不必如此,而是常年与各种新型的机器为伴。从农机耕作播种,到无人机施肥,再到烘干机加工……在实现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一条以科技创新贯穿“耕、种、治、收”全过程的现代化种植新路子正在这里加速铺开。

无人机每小时施肥150亩

“3个人操控一台无人机,每小时施肥的田地可达到150亩,同样3个人采用传统人工施肥,每小时却只有约8亩的面积。”走进汕头市潮阳区丝苗米产业园,连片的秧苗一片翠绿,在田地外围的“80后”农民马学杰,正主导操作着无人机进行施肥。

在潮阳区丝苗米产业园,利用无人机施肥只是现代化耕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从耕、种,到治、收,几乎都已实现机械代替人手。这离不开马学杰和他两名兄弟对现代化农业的创新探索。

出生于农民家庭的马学杰三兄弟,完成学业后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回乡创业,投身种植业水稻生产。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他们发现没有应用机械化生产、作业方式落后等问题,是大规模种植水稻的主要瓶颈。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将现代化机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摸清生产要领之后,他们三兄弟决定,要成立农机种养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民迈向机械化种植水稻之路。

丝苗米70%销往珠三角

2018年,潮阳区顺杰农机种养专业合作社全自动谷物烘干中心投产,该中心14台谷物烘干机每天烘干稻谷600吨,相当于1200亩水稻的收割量,拥有40个可容纳3000多吨谷物的仓库,成为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谷物烘干中心。按照这一规模,纯人工操作的话需要70人,但如今只需2名工人操作机器即可。

除了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全覆盖,潮阳区种植水稻的农民又把目光锁定在如何提高产品质量方面。

一直以来,潮阳区的水稻种植模式为双季稻,早、晚造均是杂交稻。杂交稻虽产量高,但口感一般。为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顺杰农机种养专业合作社改种丝苗米,并不断带动周边农户也种上这种口感更佳的米种。短短一年时间,种植面积就从去年的四五成上升到今年春耕的七八成,其中70%销往珠三角等地。

大力扶持企业增资扩产

截至2018年底,潮阳区丝苗米产业园丝苗米产业经营主体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专业合作社55家。从事与水稻相关的生产、加工、研发、经销、物流、旅游等经营主体320家以上,产业集群水平不断提升。

据潮阳区农业部门介绍,该区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示范合作社做大做强,连续几年每年安排2000万元资金,从品牌提升、示范服务、合作贷款等方面给予适当奖励,激活粮丰、顺杰、锦沣、顺利4家丝苗米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增资扩产。

与此同时,潮阳区按照“一园、三心、两区、两带”空间功能框架的规划思路,着力打造成集聚科研创新、生产示范、加工流通、休闲旅游等综合功能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开拓出一片更为广阔的农业发展前景。

点击取消回复

    分类

    在线客服x

    客服
    顶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