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广东的博物馆强力吸粉12年增5倍,博物馆人怎么看?我们聊了聊
返回

广东的博物馆强力吸粉12年增5倍,博物馆人怎么看?我们聊了聊

浏览次数:1505 分类:财经

  今日是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

  广东省文物局数据显示,2008年博物馆实施免费开放以来,广东博物馆年参观人数从2008年的1251万人次增加到2019年的7503万人次,增长了5倍,显示人们对博物馆精神文化产品的旺盛需求。据广东省文物局今年5月最新数据显示,全省备案博物馆338个,非国有博物馆今年新增了3家。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公众日益高涨的文化消费需求,催生了广东省非国有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广东省依法设立的非国有博物馆从1997年的1家增加到如今的100家,此外正在筹建的还有100多家,发展势头迅猛。

  不可否认的是,走过2020年180多天,我们的生活因为新冠疫情而大不同。博物馆作为一个典藏人文自然遗产等文化教育机构,也被时代的直播洪流卷入,很多博物馆通过各式各样的直播开启博物馆日。

  南都记者特地深入广州6家博物馆,与博物馆人聊了聊。

  吴凌云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掌舵人一天的工作

  早上七点多,吴凌云馆长早早抵达了工作单位——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上班时间是8点30分。早起步行上班是他多年以来养成的习惯,这时博物馆的正门还未打开,他从家里步行30分钟,从象岗山后门进入馆内。

  工作二十多年以来,吴凌云养成了晨读的习惯,或在办公室,或在露天的石凳上,最近的阅读主题是金文,这与近期举办的《曾国宝藏》展相关。

  国家一级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1988年正式对外开放,主要展示南越王墓原址及其出土文物。1991年中山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后,吴凌云便进入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工作,成为博物馆的第一代“守护人”,至今已经守护近30年。

  随着工作人员陆续到岗,博物馆的一天慢慢开启了,吴凌云每天早上与班子成员开碰头会,或是谈谈各项工作的进展,或是聊聊社会热门议题。他说,通过这种半正式会议,班子成员之间不仅能互相了解工作进展,还可以提高工作配合的默契度。

  上午的工作主要是批阅公文及与中层干部、业务人员交流。公文多是各部门呈递上来的申请和需要正式成文盖章的文件,如近期宣教部围绕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策划了一系列活动,吴凌云需对活动方案进行审核,并就方案的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意见。就近期的疫情防控工作,吴凌云找来中层干部进行统一部署,由各部门负责人介绍近期工作重点。重新开馆对博物馆的一线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吴凌云提出,“要切实做好测体温、验证身份和物资准备等防疫工作。”

  吴凌云也常与业务骨干人员座谈,就业务开展进行大方向上的指引。他对每一个岗位了如指掌,基层出身的他,从门口检票到咨询到讲解员,几乎做遍了博物馆所有的岗位,“世界一流的博物馆不仅要有足够多且精的文物,还要有足够多具备人类学视野的博物馆人才”。

  如果无需外出参加会议,吴凌云常在下午处理业务工作。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每年策划3—4个主题展览,吴凌云需提前筹划不同展览主题,并协调各方确定展览时间。由于疫情的原因,《曾国宝藏》展延期了两个多月,筹备中的《齐鲁汉风》展将于6月中旬与观众见面。

  吴凌云还抽空听取了文创工作的汇报。作为广东地区4家博物馆文创试点单位之一,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近期开通了网上商城,并计划于5月18日当天进行“带货直播”,通过与互联网接轨的方式拓宽文创产品的销售渠道。

  基建工作是博物馆发展的重点内容之一,近几年来,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集中力量建设南越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届时将形成较为系统的中国文物类藏书体系,为公众提供更多专业完整的书籍查询。防疫闭馆期间,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还对售票处、公共厕所、展柜等基础建设进行了翻新工程。吴馆长抽空去检查了这几项基建工作的落实情况,留言本上有观众评价:重开馆后的博物馆焕然一新。下班以后,如果天气好,他会和同事一起打篮球。运动完后,他慢慢往家里踱去,忙碌的一天随着夕阳慢慢落下帷幕。

  声音

  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文化之间也存在不同,但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当今时代在很多领域存在不平等的现象,但是博物馆作为文化及文明的载体,我们致力于让不同的多元文化在博物馆得到平等的诠释和展示,不同文明相互理解包容借鉴,从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即在人类学视野下做好博物馆工作,建设一流博物馆。

  黎丽明

  惊讶到了!直播小众书画展竟有50多万人观看

  从2009年开始,我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上班,便与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是历史系毕业的,方向是社会艺术史,来这里工作是很对口的。而且广州艺术博物院的艺术品收藏闻名省外内,尤其是它的古代书画和广东书画收藏最为突出,它属于粤港澳地区内书画收藏最为突出的公营博物馆之一。在这里,无论是开展藏品研究、收藏征集还是策划展览,都是一个非常合适的机构。

  我的日常工作是策展。因为做展览需要对展品有所了解和认识,所以研究也必不可少的。在工作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就是每一次做展览能够吸引一些有心人来看展览。其实每一次展览开幕前我的心情都是很忐忑的,因为不知道观众的反馈如何,也不知道同行的反应如何。当听到一些好的反馈,就无比开心。比方,有一次,我做了一个与广州城市有关的展览,有观众会找我说,这个人的后代现在还在哪里住,他的故居在哪。这些都让我觉得做展览很有趣,很有成就感。能唤起人们的城市记忆和城市精神,是一所地域性博物馆的城市责任。

  在疫情期间,我也尝试了第一次做直播看展,介绍学海堂学人书画精品展。这其实是个比较小众的展览,没想到在线观众数量有50多万,超乎我对观众和当下年轻人的想象。未来,我们或许应该将藏品与本地文化的关系再梳理一下。

  在18、19世纪的时候,博物馆“藏”的功能很重要,到20世纪的时候,“展”的功能变得很重要,就是你如何通过展品铺排讲述这个地方、国家、社群的历史和现状。近十年,“教”的功能开始变得重要,就是如何通过博物馆这个平台与观众搭建起一个沟通的桥梁。简单来说就是如何去宣讲、普及相关的专业知识。在我看来,提升“教”的重要性的过程其实就是在调整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关系,调整博物馆的功能。

  如果博物馆以“藏”和“展”为核心,那它与观众是有地位的差异的。但现在以“教”为主,博物馆就需要以一个平等的、服务的姿态与观众进行沟通。其实,这几年国际的趋势,最突出的一个地方就是如何去重新构建博物馆和社区、观众群体之间的关系。博物馆的公共教育功能日益重要,而展览策划的方向也需调整得更接地气。

  声音

  目前很多博物馆都在做各种类型的直播,向公众普及相关的知识。线上的各种展示与宣教方式,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条构建博物馆与观众沟通的新通道。这股新潮流下,我们身在其中得踊跃探索与尝试。但我觉得也要守住我们博物馆人的初心,繁华喧嚣过后,一定要给自己一个安静独处、认真思考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毕竟努力提高服务内容的质量,是我们应对世界万变的不二法门。

  肖梦雅

  在广州博物馆7个年头了,兴趣特长成为了工作,这应该也是一种幸福吧

  广州博物馆的主馆址是广州市的老城标镇海楼,矗立在城区中心的越秀山巅,这是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明代古建筑,比故宫的历史还要长,承载着广州的城市记忆,也见证着我的成长。

  作为一名博物馆的宣教工作者,讲解是我的基础日常工作,但是这个工作其实并不简单。小小的展厅装着说不完的历史文化,道不尽的城市故事,怎样更言简意赅地表达,怎样更深入浅出地讲述,这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和学习的话题。要想讲好一个展览,首先自己必须先充分理解,学习。每一件展品的背后都有太多的知识点和故事,这需要我们阅读大量的书籍,向专家请教,结合展览大纲和策展人思路,最终拟写出一份讲解词,但在讲解词之外,还需要拓展很多的知识点,以备观众提问,博物馆的讲解员必须努力做到博闻广识。而且展览的内容各不相同,频繁更换,可以说讲解员的学习永远在路上,只要做一天这个工作,就必须保持学习的状态,随着时间推移,知识一点点积累,肚子里有货,才能在讲解的时候更加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201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国举行了一系列庆祝活动,而其中第一项就是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的“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70年成就展,展览规模大,规格高,任务重,为世界各国的嘉宾观众展示祖国70年的辉煌成就。7月12日,我接到通知说我被推荐参与70周年成就展广东省的讲解员选拔,展览将在全国文旅单位、军队系统选拔70名讲解员,赴京参与展览讲解。12日接到通知,15日面试,准备时间只有三天,面试内容包含自我介绍,本馆情况讲解,现场抽取材料即兴讲解和专家提问四个环节。我立即着手准备材料,反复修改,对着镜子不断演练。“功夫在日常”,即兴讲解和专家提问是无法临时“抱佛脚”的,我告诉自己,不用紧张发挥出正常水平即可,相信自己。结果,我顺利地通过了面试,成为广东省唯一代表赴京参与70周年成就展。

  70周年成就展才是真正的考验,一万六千多字的讲解词,按照每分钟150字的语速,要求一周之内,一字不差地背熟。我负责的部分是十八大之后的内容,涉及许多理论知识、科技知识,为了理解这一万多字的内容,我查阅了十几倍的资料。

  当时展区还没有布置好,我们只能对着白墙练习,因为走位不能给观众留背影,还必须背对展板“倒走”讲解,而且要做到“不走回头路、词到人到手势到”。所幸,我最终顺利通过了考核,完成了100天展期的讲解任务。这次展览让我充满了‘成就感’,一是代表广东、代表国家为全世界的人介绍中国的发展,二是这次展览让我对祖国的历史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

  2020年又是新的一年,作为一名博物馆人,每一天都是新的起点。

  声音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是一种多元文明,古人的很多观点,比如有教无类,求同存异都是文化平等的体现。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面向世界。博物馆作为一个科普教育的窗口,平等更是贯彻始终,展览内容多元化,展览的平台日渐丰富,观众覆盖面不断扩展。

  宋薇:我在广东省博物馆“呵护”文物

  2009年研究生毕业后,我就在广东省博物馆工作。本科是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研究生是科学技术史专业文物保护方向,从文物保护理论、实践到古代文物材料、工艺等方面的学习,正是出于对这个专业的热爱,使我立志成为一名文物保护工作者。

  在博物馆工作不仅是专业对口,也是兴趣使然。

  我觉得自己是比较幸运的,见证了广东省博物馆新馆的开放,并先后参与“南澳Ⅰ号”、“南海Ⅰ号”两项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发掘现场保护工作,这些经历都非常难得,对我的工作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包括我现在的很多工作都和“南澳Ⅰ号”有着密切联系。

  我在博物馆的主要工作是无机质文物和出水文物保护研究,对于文物保护大家可能首先想到《我在故宫修文物》里,在老师傅精湛技艺下文物回复其原有风采的画面。其实博物馆文物日常保护工作除馆藏文物本体保护修复外、还要开展文物预防性保护、展览文物安全性评估及文物病害机理、保护技术等基础性研究工作。因此,在我们这里可以看到划分了不同功能的文物保护实验室和很多先进的分析仪器,这些仪器设备在文物保护和文物研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举个有趣的事例,在“南澳Ⅰ号”考古发掘现场曾发现一些黑色光亮的方形管状器物,当时对这些器物材质和功用有很多猜测,有说眉笔、铅条等,用X射线能谱做了元素成分分析后,根据成分判断为玻璃管,表面黑色其实为铅腐蚀风化层。

  随着文物保护理念的发展,现在进行文物保护修复前都需要对文物病害进行调研和必要的检测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文物保护方案,国家文物局也颁布了很多保护方案标准。在文物本体出现问题之后我们不会第一时间对它进行修复,而是送到实验室,对病害部位做检测分析,就像医院给“病人”做检查,分析了病因,才好“对症下药”。

  这几年文物背后的故事被发掘了很多,也有很多观众很好奇文物保护到底是做什么的。我们馆也曾经向学生观众开放部分文保中心区域,很多观众了解我们的工作情况之后觉得很新奇,还有一些观众在参观后表示,希望将来能够从事文物保护这个工作。文物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在观众赞叹古代工匠技艺之高超时,文物保护工作正是尽量让这些历史文化载体保留下来,为后世的人提供观赏和研究,我觉得这也是文物保护这项工作的意义。

  声音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随着博物馆与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关系越来越紧密,博物馆作为不同文化展示和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不仅需要传统的博物馆,也需要新型多元化的博物馆,满足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需求。

  庞梓浩

  难忘大元帅府旁两座居民楼变绿地

  2002年,我来到了大元帅府。这么多年来,我最喜欢的就是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旧址文物建筑南楼西边的一小片占地约720平方米的绿地。这里的青竹盈翠、生机勃勃,各色绿簇环绕相伴、郁郁葱葱;盛开的时花、白兰花与鸡蛋花的芬芳随风而至,扑鼻而来;时不时还传来几阵鸟语虫鸣,配上肃穆伟岸的孙中山、宋庆龄汉白玉“同行”雕塑,俨然是帅府美景映入帘。

  但其实这些并不是天然就有的。时间回到2010年,这里是2座8层高的居民楼,外墙残旧脱落,楼宇有肉眼可见的明显倾斜,楼上住户提心吊胆;地下沟渠不通,发生多次粪水倒灌环境污染事件;迎亚运而粉饰保养一新的文物建筑与旁边残破居民楼极不协调,严重影响馆容馆貌乃至广州市的形象。

  为保护好帅府旧址,营造良好的帅府环境风貌。纪念馆积极推动居民楼拆迁工作,广大居民主动参与,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属地政府积极实施,在短时间内完成,然后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美景。这过程有几个片段令人印象深刻。

  首先是纪念馆抓住历史机遇,努力推动帅府发展。省政府1996年提出修复广州大元帅府旧址的3步规划,第3步就是适时解决位于文物保护红线范围内的居民楼。1998年旧址修缮筹建为纪念馆,2001年门楼复建全面开放,大元帅府旧址修复的前2步规划已完成。2010年是广州亚运年,市委市政府投入巨资在帅府门前建设广场、对周边道路、桥梁、建筑进行粉饰,顺应时势解决2座居民楼的问题,也提上日程。帅府积极向当时文广新局反映有关问题,并得到支持;与街道联合开展了2座居民楼的房屋鉴定。

  市委市政府也很重视文物保护,广州市委书记3次到帅府现场办公,听取有关部门和居民代表的意见,最终做出拆迁的决定,并要求在9月30日亚运工程截止时间点前完成。

  还有就是居民主动推动拆迁。拆迁最怕碰到钉子户,这楼拆迁其实也有钉子户,但是钉子户的工作是居民自己去把工作做通的。据说最后一户人家还没有签约的时候,在截止签约时间前一天晚上,其他居民都去跟他谈,一直谈到凌晨4点,终于签约,然后马上收拾东西协助搬家。

  最后是属地政府和部门的大力支持,协助2座8层楼居民搬迁,2天完成了搬空工作;海珠区建设和园林绿化局协调工程队进场,9月20日开始拆楼,仅用10天,确保在亚运工程截止时间当天完成了拆楼任务,并展开复绿,从拆楼到复绿仅用了半个月就完成了。

  现在在这里赏此美景,回忆当年,不由感慨,文物保护事业需要顺应时势,发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积极推动,才能达到较好的结果。

  声音

  在当下文明交流互鉴大势中,博物馆要尊重文化多样性,加强不同文化元素的展示和传播。一是要平等对待各类参观人群,尽力为不同的人群提供无差别的优质服务;二是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多元化需求,加强对不同社群不同文化展品的收藏和展示,展现出当今博物馆的亲和力、融合力,从而促进社会平等、多元和包容发展。

  王莹:一个95后团队打理一个民间博物馆

  当我向新朋友介绍我现在的工作时,他们多半会好奇,在博物馆工作,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尤其是理工科出身,计算机专业的我,现在从事着看起来和本专业毫无关联的工作。

  大学毕业后,我进入到一家外资企业工作,当时集团正在筹备博物馆,自己也被划入了备选范围,经过层层筛选和考核,我最终通过了考核,就这样误打误撞地进入了博物馆行业,开始了我第一个博物馆岗位-博物馆接待部讲解员。

  2018年,我来到了现在工作的博物馆-广州市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初到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作为科普教育团队中的一员,我与团队一起开发了多门自然科普课程,逐步建立起博物馆的科普体系。

  除了科普教育外,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观众的现场反馈以及他们的体验感。现在我任职的部门是开放部,“开放部”这个名字可能对很多博物馆圈外人来说略显陌生,它是由现场服务组、安防组、设备组、商业组等多个小组构成的团队。相比上一个岗位,能够更灵活地调整博物馆宣传教育以及服务的重点。

  开放部这一支年轻的队伍,多半都是95后,大多数也和我一样,非博物馆专业出身,但是从博物馆筹备至今,他们并未离开,为博物馆的运营贡献自己的能量。博物馆共八大展区、配备多项多媒体设备,超过40组科学互动道具,这离不开每一位开放部的同事每日的细心维护,才能保障观众的最佳互动体验。作为这个部门的负责人,能够跟这样一群年轻人工作,我感到很幸福。

  在博物馆展厅,经常发生观众遗失物品、小朋友走丢等情况,有趣的是,我们还遇到过小朋友寻找“遗失”家长。记得在2019年的一天下午,开放部同事在巡馆时,有个小朋友找到我们,十分冷静地说“我找不到我家长了,我找了一圈都没看到,我觉得我需要找你们,我可以去哪里?”开放部的工作人员随即用对讲机通知出口同事做好观察,并寻找符合小朋友描述的家长,最后,在休息区找到,对方这才发现身边少了一位小朋友,工作人员把家长指引至客服中心,一家团圆。在此也提醒前往博物馆参观的观众朋友,注意留意身边的小朋友,如有小朋友发现与家长走散,请停在原地,并第一时间找现场工作人员提供协助。

  疫情期间,我们也将工作重心进一步调整到线上,借助自媒体的力量,即使闭馆,也不与观众失联。我们进行音频节目的编辑与录制,在音频平台为观众提供耳旁的云导赏;参与异业合作直播,让观众足不出户也可以云参观、购买博物馆文创商品;除此之外,同事们也拿起手机,进行短视频拍摄,从自己的角度观察博物馆,让博物馆在短视频平台持续发声。

  欢迎有更多喜爱博物馆的观众朋友,利用身边的平台,以自己的角度观察博物馆,发现博物馆之美。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到博物馆这个行业中来。

  声音

  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向观众朋友展示了自然科学与生命的演化历程,不同背景、不同喜好的观众来到博物馆,看到关于生命演化的描述,都有自己的理解。博物馆在向观众展示展览内容时,利用多样的互动科技手段、丰富的教育活动,希望能与观众朋友产生沟通和交流,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让博物馆成为自然与观众对话的平台。希望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能成为寓教于乐、启迪未来的自然探索中心,让他们能够在这里充分发挥想象力,收获成长。

  统筹:南都记者许晓蕾

  采写:南都记者许晓蕾 实习生沈炜森 叶志强

  摄影:南都记者谭庆驹

  通讯员:黄巧好 凌浩翔 李思宇 林晖 陈莹 陈一丹

点击取消回复

    分类

    在线客服x

    客服
    顶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