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河源和平县:大力实施大教育战略,大手笔绘就教育发展新面貌
返回

河源和平县:大力实施大教育战略,大手笔绘就教育发展新面貌

浏览次数:2068 分类:教育

 

河源市和平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客家文化、阳明文化、红色文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拥有“古郡气度,生态和平”的美称。近年来,和平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办“有高度、有强度、有温度”的教育为理念,通过强化政府责任、整合教育资源、深化教育改革、优化师资队伍、全面提升育人品质等一系列举措,推动和平教育在均衡化、标准化、优质化、现代化的道路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用大手笔绘就教育发展新面貌。

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近年来,和平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认真履行教育发展责任,全力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短短数年间,全县基础教育教学质量获得全面提升。

和平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小财政办大教育,补短板、强弱项,量力而行、尽力而为。2014年以来,该县秉持办“有高度、有强度、有温度”的教育,累计投入近50亿元,成功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广东省社区教育示范区”;新建成了华强中学、贝墩学校、和爱学校、阳明中心幼儿园等12所学校,并启动了星星小学、星星幼儿园建设,确保于2021年秋季招生办学;完成改扩建20多所学校,新增学位2万多个;新招录教师近900名,现有公办学校专任教师5442人;和平县规范化幼儿园覆盖率达65%,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覆盖率达91.6%,全县45所(含138个教学点)义务教育学校均建成标准化学校,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100%;高考成绩逐年提升,2020年本科上线达1458人,本科入围人数、入围率再创历史新高;普通高中招生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为全市各县最高;小学教学质量位居全市前列。

实施大教育战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是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事业。近年来,和平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大教育战略,以办“有高度、有强度、有温度”的教育为理念,奋力实现和平教育优质、均衡、协调、内涵发展,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五年新局面,为县域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注入了磅礴动力。

一是办有高度的教育,以立足长远的态度推动教育发展。办有高度的教育,党政要高度重视,以人民为中心实现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基于此,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大力实施大教育战略,确保教育经费优先预算、优先拨付、优先追加和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比例较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常态化高出、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逐年提高、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逐年提高,以“聚焦核心素养、实施素质育人、落实立德树人”为统揽,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打造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贯彻于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是办有强度的教育,以抓铁有痕的力度夯实教育基础。办有强度的教育,就是要有主人翁精神,对教育发展给予强有力的人财物支持,以高强度的执行力推进教育发展。基于此,县委、县政府把抓教育作为抓发展之根,以“小财政撑起大民生、穷财政办好大教育”的担当精神,挑起沉甸甸的历史责任,花时间、花精力、下本钱办教育,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该县先后投入超过15亿元用于教育“创强”、教育“推现”,大手笔的投入,高强度的建设,让学校成为全县最漂亮的地方。

三是办有温度的教育,以同心同德的温情滋养教育发展。办有温度的教育,就是要有人性化,办眼中有人、心中有爱的教育。基于此,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营造“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的生动局面,努力教好每一个学生、成就每一位老师、办好每一所学校。我们要求党政领导关心传导温度、学校校长进取散发温度、一线教师坚守凝聚温度,用有温度的教育为和平教育增添一抹亮色。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大背景下,和平教育发展的愿景是怎样的?

和平县委书记陈劲松指出,一要发展优质学前教育。将县城优质幼儿园的成功办园经验在全县推广,进一步扩大学前教育优质资源,做到“盆景”变“森林”,形成县直园全市知名、中心园特色鲜明、农村园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二要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要放大和增值优质资源,不断优化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县城范围内高标准打造3所以上优质初中,每个乡镇高标准打造中心小学,全方位提升办学质量,提高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在此基础上,提高高中教育竞争力,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规范发展民办教育。

用小财政办好大教育让教育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近年来,和平县把抓教育作为抓发展之根,以“小财政撑起大民生、穷财政办好大教育”的担当精神,花时间、花精力、下本钱,不断改革创新,在改革中全面改善办学条件、优化队伍结构、推进特色教育,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办有高度、有强度、有温度的和平教育,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

一是教育质量达到新高度。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覆盖率达100%,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色化、内涵化发展成果显著;高中阶段学校也各具特色、成绩喜人,如和平中学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福和高级中学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德育示范校”,阳明中学被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广东省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8.14%,小学适龄儿童毛入学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小学为100%、初中为98.8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5.33%,中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100%,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实现零拒绝。

二是教育公平再上新水平。其一,县域均衡发展达到新水平。全县教育资源配置趋于合理,城乡、校际间的差距不断缩小,全县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都通过标准化学校验收。2015年11月,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督导验收。其二,县域学位供给达到新水平。全县现有义务教育阶段总学位数55674个;2016-2020年,全县普通高中招生人数分别为2119人、2117人、2096人、2988人、2601人,全县普通高中学校招生指标到校人数分别为688人、688人、860人、950人、1010人,公办省一级学校招生指标分配比例达到省要求。其三,特殊群体公平入学达到新水平。坚持教育公平原则,采取有效举措,创新工作方法,全面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残疾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全面实行免试就近入学,保障全县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教育机会公平。

三是素质育人彰显新亮点。近年来,全县中小学以践行立德树人、素质育人理念为主线,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大力推进“一校一特色”工程建设,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升育人品质。通过实施素质育人,全县素质教育取得较大进展。首先,实现“三个增加”,即增加文化活动项目和载体,增加图书和拓宽阅读渠道,增加特色学校和学校强项;其次,实现“三个减少”,即减少流失生、学困生、低分生;再次,实现“三个缩小”,即缩小学校管理差距、教学质量差距、校园文化建设差距。此外,实现推动校园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促使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成效、有效提高教育综合影响力“三大进步”。

和平县县长黄海生指出,作为县政府层面,重点是做好规划,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教育投入力度,认真落实以县为主的办学职责,建立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充分保障教育经费支出足额到位,按规定标准落实生均公用经费,切实做到教育经费投入“两个确保”:一是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支;二是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其中,2019年,该县财政收入只有6.76亿元,但在教育方面却投入了10.6亿元。怎么做到的?就是想尽办法多方筹措,比如,县财政出一部分,转移支付争取一部分,深圳福田帮扶方帮扶一部分,社会各界捐助一部分,城市土地经营获得一部分,国有资产筹集一部分,这样,小财政才能办好大教育。

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成功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

自2016年启动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简称教育“推现”)工作以来,和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教育“推现”工作作为该县的基础工程、民生工程和责任工程来抓,统筹推进和平教育现代化发展。为此,和平县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常务副组长,县委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教育“推现”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县教育“推现”工作;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会议、县政府常务会议、县长办公会议,商讨谋划教育现代化推进工作;制定《和平县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工作方案》,在全县形成“以政府为主体、各方面整体联动”的创建工作格局,使教育“推现”工作得到顺利推进。

顶层设计完成之后,和平县把教育“推现”工作责任分解到各镇、县直各有关部门和基层各学校,要求各有关部门开设教育“推现”绿色通道,“无条件、无阻力、无障碍”加快教育“推现”工作步伐,动员全县力量打好教育“推现”攻坚战。

“对教育发展给予强有力的人财物支持,以高强度的执行力推进教育发展”,这是和平县委书记陈劲松提出的“办有强度的教育”的具体要求。和平教育人只争朝夕的决心和担当,在人财物上对教育发展的强有力支持,夯实了和平教育发展的基础。有了稳固的根基,和平教育高质量发展可望。

教育现代化的实质是人的现代化,推进教育现代化,人财物的大手笔投入是基本保障,关键则在于教师素养与学生素质的现代化。在这方面,和平县的主要思路,是以“落实立德树人”为统揽,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优化师资队伍,加快学校特色发展,通过内涵建设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为山区县,和平县始终把发展教育作为改变山区面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陈劲松说:“打造有温度的教育,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办眼中有人、心中有爱的教育。”关怀弱势群体,促进教育公平,传递教育温情,已成为和平教育人的共识,彰显了和平教育的温度。其具体举措包括: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残疾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全面实行免试就近入学。

按照教育发展规划,2020年至2022年,和平县将在县城新建8所学校和6所幼儿园,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7760个、幼儿园学位2400个。和平县努力办有高度、有强度、有温度的教育的决心,不会因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创建成功而止步。蓝图已经绘就,展望未来,和平县学校布局结构将得到进一步优化,县城学位紧张问题将大大缓解,人民群众在教育领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将大幅提升。

点击取消回复

    分类

    在线客服x

    客服
    顶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