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增“笑”!看东莞各学校减负招式
浏览次数:791 分类:教育
新学期开学以来,东莞各园区、镇(街道)教育管理部门将落实“双减”工作作为当前头等大事来抓,各学校使用“加减法”,花式推行减负,从课程、课堂、作业、体育、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真正实现“减负增效”目标。
减负招式1
严控作业量,优化作业设计,制定“无作业日”
茶山镇第二小学采取“技术赋能”方式管理学生作业。利用大数据,辅助教师落实“双减”要求。实行“级组定量”“科组提质”方案,实现学生作业“减量提质”。另外,学校建立作业校内公示制度,每天在校内公示各年级学生作业内容和用时等信息。
莞城步步高小学成立年级作业工作坊,尝试探索“无作业日”,协调作业安排,探索特殊时间节点布置特殊的作业,完善作业公示制度。
茶山镇第三小学每周一天“无作业日”,同时开展“三个一”活动。第一,同享一段阅读时光。倡导家长与孩子共同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建构“家庭小书屋”,共享家庭共读时光。第二,共做一项健身运动。引导家长陪同孩子开展一项“阳光锻炼一小时”健身运动。第三,完成一次家务劳动。
减负招式2
打造品质课堂,培养深度学习能力
松山湖中心小学有关负责人表示,“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应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该校开设三个图书馆供孩子阅读,多维度为孩子们设计推荐书单,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特点,选择个性化书目开展兴趣阅读。
寮步镇香城小学加大各学科教研监管力度,优化教研活动,以“集体备课”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以“汇报课”与“精品课”为教研举措,提炼高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精雕课堂教学,打造真正的品质课堂。建立师徒结对机制,让资深教师与年轻教师形成发展共同体,以此提高教师教学技能。
减负招式3
劳动减负,我在学校有块地!
“我要去种菜了!”“是时候浇水了。”“我也要去摘菜。”一块小小的菜地,被孩子们聊出了现实版“QQ农场”的节奏。
如今,塘厦第一小学的少先队员已经在学校实现了“种菜自由”。一朵朵向阳而生的向日葵,一行行排列整齐的玉米,一串串千姿百态的丝瓜,一畦畦青翠欲滴的韭菜,这些长势喜人的植物,都是第一小学的少先队员们的“作业”。
桥头镇也十分重视劳动教育,各校把课堂开到了稻田间。从播种到收获,学生们体验了插秧、割稻、脱粒等不一样的劳动教育,还可以把“稻谷”带回学校课堂,并通过撰写游记、绘制手抄报、巧手做手工等方式,体会农民的艰辛和收获,懂得感恩。
减负招式4
“体育+艺术”,强身健体、提高审美
在东城花园小学,曾获奥运射击项目冠军的许海峰亲临指导学生。该校除了篮球、乒乓球等常规体育运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还在击剑、射击、射箭等对专业性、场地要求更高的项目上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体育运动,也为国家、省、市输送了不少专业的击剑、射击、射箭运动“苗子”,取得了耀眼的成绩。
寮步镇香城小学让“体育+艺术”有效结合,促进减负提质,回归育人本质。学校以“体育+艺术”为办学特色开展课后服务。在遵循学生自愿选择的基础上,着力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开展篮球、足球、舞蹈、古筝、美术等多项体育和艺术课程。
减负招式5
户外活动,把公园变成课堂
把孩子“赶”出教室,拥抱大自然,也是学校减负的一个重要手段。
长安镇第一小学近日开展了一场以“探访秋日,亲近自然”为主题的户外主题学习活动,让学生们走出校园,亲身感受秋天之美。他们通过一系列有趣的学习活动,探访秋天的长安公园,通过听、看、触等多种方式发现秋天的美,把长安公园变成美育的课堂。
“亲近自然是孩子的天性。在探访秋日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在发现美、感受美的过程中,发展各项综合能力。”老师王辉敏介绍说。
减负招式6
素质拓展类课程,课后孩子有人管
东莞许多学校都开展了“5+2”校内课后服务,给学生提供了多种素质拓展类课程。
莞城中心小学430课后服务提供“免费社团课程”“普惠性基础托管课程”和“个性化素质拓展课程”三个课程模块,总计达到200多个班次。除此,学校开设40多个高质量的个性化素质拓展课程班,由省市名师及骨干教师授课。
在东城多个学校的课程设置中,既有唱歌、舞蹈、书法等传统体育艺术兴趣班,也有机器人、编程等科技类课程。东城课后服务充分利用校外课程资源,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减负招式7
评价改革,学生爱上“测验”
南城阳光十小组织开展学生综合素养监测活动,以学科能力点为监测导向,培养学生语言、数学、体育和艺术四大综合素养,通过集体项目和个人项目的方式,监测一年级学生半学期以来的学习情况,让孩子在活动中感知到学科知识也可以如此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