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疫情下的“志愿者之城”
浏览次数:1494 分类:公益
春天的深圳,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灰霾中,党旗红、志愿红交织,正释放出勃勃生机。
3月以来,深圳平均每天新增注册志愿者近2000人。披上“红马甲”,穿上防护服,机关干部、教师、学生、家庭主妇、外卖骑手……立马变身成为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冲锋陷阵的“战士”。
深圳被誉为“志愿者之城”,志愿服务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目前,深圳已有注册志愿者280多万人,平均约每7个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团体志愿服务组织达1.5万多个,年均参与服务的志愿者超960万人次,累计服务时长已经超过了8800万小时。在与奥密克戎毒株“赛跑”的日子里,他们铸就了深圳战“疫”的坚实堡垒。
体现深圳志愿服务文化软实力
到附近小区上厕所意外遭遇封控,深圳市南山区一肠粉店工人张旭亮干脆在小区里当起了志愿者,协助上门核酸检测、搬运物资等,工作了8天。
95后女骑手罗在燕,因为所居住的小区被管控,她带着管控区的9名骑手帮助做好物资配送工作。罗在燕的两个妹妹,一个作为骑手加入志愿队伍,另一个则是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护士,姐妹三人被亲切称为“抗疫金花”。
港籍志愿者刘爱君,在隔离期间感受到志愿者无微不至的照顾,结束隔离后第一天,她就选择加入志愿队伍。
疫情发生后,在疫苗接种点,身着“红马甲”的墨西哥姑娘SofiaAlvarez在普通话、英语、西班牙语间无缝切换,为接种疫苗的外籍人士提供便利……
春节以来,与奥密克戎的“短兵相接”,显现出长期沉淀下来的深圳志愿服务文化软实力。
深圳志愿者之城建设经历了1.0、2.0、3.0三个阶段。
1989年9月,共青团深圳市委组织了19名热心人士组成义工队伍,开通“关心,从聆听开始”青少年服务热线电话,为遇到困难的来深创业者提供帮助;1990年4月,46名青年倡导成立了中国内地第一个义工团体——“深圳市青少年义务社会工作者联合会”。
在1.0阶段,深圳完成了志愿服务的社会化、项目化,通过提供社会服务的形式,使得志愿服务被社会广泛接受并普及;2.0阶段,深圳完成了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岗位化、信息化,打造出“志愿深圳”信息管理平台,形成线上线下志愿服务立体发展格局;3.0阶段,深圳以制度化、专业化为引领,推动志愿服务从提供社会服务,向参与社会治理、凝聚社会共识跨越。
陌生人之间的互助,让2000多万“孤岛”连结成一座“堡垒”。经过40余年时间的发展,深圳从3万多居民发展为一个超过2000万管理人口的特大型城市,志愿服务文化也在无形间充盈深圳的每一个角落。如今,280万志愿者遍布鹏城,传承着“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志愿理念。
党建引领下的志愿服务
在深圳,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中,不乏党员的身影。34万党员、48万团员,成为深圳280多万志愿者的中流砥柱。
“哪里最危险,请把我们派去!”是深圳每个党员的心声。
3月以来,深圳市委组织部从市直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先后选派1582名党员干部驰援福田、南山、宝安、大鹏(新区)四个区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共同筑牢社区小区抗疫防线。
3月5日,一支来自深圳国企的104名党员骨干组成的抗疫队伍,分4组奔赴疫情防控一线,支援福田区沙头街道新洲、下沙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当被通知需要进入封控区、管控区时,他们仅用一晚的时间全员集结,第二天清晨便冲上“火线”。
3月13日晚,随着深圳疫情防控要求升级,深圳3.4万多名党员干部就地转为社区志愿者,向居住地所在社区报到,全面参与社区防疫工作和社区服务,有力推动社区核酸检测、信息排查、测温登记、物资发放等工作。
在罗湖区东晓街道的志愿者队伍中,来自东昌小学、布心小学、华丽小学的3位校长特别显眼。他们说,自己不仅是校长,更是作为一名党员带动身边的教师志愿者冲锋在前。
在光明区光明街道,灵活就业群体党员组建“蜂火轮”志愿服务队,发挥志愿者对所在社区楼栋位置熟悉的优势,为有需要的人送菜送货上门。
在疫情前线成立的临时党支部,由各街道、社区党组织主导成立的抗疫志愿者组织,选拔志愿者带头人和工作骨干,引导辖区内党员干部、爱心人士共同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
不少研究表明,深圳的志愿文化诞生于陌生人与陌生人的社交需求之中,志愿者组织成为陌生人寻求共同爱好、共同价值观的伙伴的最好平台。在发展过程中,深圳进一步将党建融入志愿服务中,发挥出党建引领把方向的作用,志愿服务文化从最初的抱团取暖需求,变成了守望相助的城市文化,从最初自我服务的善行义举,提升到了家国情怀的社会奉献。
“累的时候,看到党员还坚持在一线,顿时又觉得充满了力量。”这是不少深圳一线志愿者的感受。
积极推进“志愿者之城4.0”建设
志愿服务活动不是一次的热心、一时的热闹,只有以制度化的组织、规范化的管理、科学化的运作护航,才能行稳致远。
从志愿服务的普及,到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凝聚社会共识,经历过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目前,深圳的“志愿者之城”建设进一步迈入4.0阶段。共青团深圳市委、市志愿者联合会立足深圳志愿服务领域,提出了十大改革创新举措。
比如,深圳将通过立法强化深圳志愿服务的顶层设计,厘清志愿者、志愿服务工作者等群体的权责界限;完善志愿服务联合激励褒奖机制,探索在继续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交通旅游等方面加强对志愿者的优待;建立深圳志愿者的评价体系和信用机制,探索会同征信机构推动将志愿服务纳入个人征信;建设社区志愿服务常备队伍,作为深度参与社会治理、改革创新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等。
同时,信息化手段,也一直在提升深圳志愿服务的效率。3月5日,“志愿深圳”上线了微信小程序,可以帮助280万注册志愿者完成从“志愿深圳”导览、志愿者登录注册,到志愿者活动报名、志愿者组织查询、志愿活动签到签出、志愿者身份认证等一系列服务,实现全面的移动化、数字化、信息化的交互体验。
上一篇: 汕头开展“全民戴口罩”文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