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效应凸显 深圳生物医药产业走出“锦绣之路”
浏览次数:446 分类:产业
在深圳坪山,有一条路名叫“锦绣”。目前,这里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生物医药产业“锦绣之路”——包括信立泰、翰宇药业、赛诺菲巴斯德等知名企业在内的近200家生物医药类公司汇聚在此。未来在深圳,像这样的“锦绣之路”还会不断增加,生物医药产业将迎来发展春天。
提前布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022年5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将“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生物医药”作为生物经济四大重点领域之一。这为深圳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送来了春风。
据悉,生物医药产业主要包括生物药、化学药、中药及天然药物、细胞和基因产品等领域。深圳作为首批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起步早、基础好,培育出了一批优秀生物医药企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新业态不断发展。资料显示,深圳市生物医药产业已连续多年位列国内前十位,处于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第一方阵。数据显示,2021年,深圳市生物医药产业营业收入为461亿元。
2022年6月,深圳出台《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形成一批引领型新兴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位列其中。《深圳市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将深圳建设成为全球知名的创新药研发中心和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高地。其中,在产业集聚效应方面,到2025年,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将达到400亿元,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这意味着,未来几年,深圳生物医药产业的营收要实现翻番。
如此高的增速,信心从哪来?
初具规模的产业布局,是生物医药产业驶入快车道的底气。目前,深圳市已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在细分领域已涌现出海王生物、海普瑞、翰宇药业、北科生物、信立泰等一批国家级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深圳南山高新区、坪山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两大产业集聚区已初步形成,广东省小分子新药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载体快速发展。
着眼创新,从“深圳产”到“深圳研”
《行动计划》提到,要支持企业做优做强,不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到2025年,力争实现“获得国产I类新药上市批件15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药物400个”的目标。
一种创新药的研发,从立项到上市,要经历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漫长过程。深圳生物医药产业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是对深圳科研实力、产业成熟度的一种自信。截至2021年,深圳的生物医药企业已获批上市I类新药7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创新药84个,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品种94个,“仿创结合”的发展态势逐渐形成。
2021年12月23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和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在深圳市福田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正式揭牌。深圳成为继上海之后,全国第二个拥有国家药监局分中心的地区。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将有利于加速创新药、生物技术产品注册上市,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
同时,深圳具有“BT(生物技术)+IT(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优势,有利于推动传统制药行业向人工智能辅助药物设计等领域转型升级。2021年7月,深圳湾实验室与华为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旨在整合双方在BT与IT领域的优势资源,促进“BT+IT”跨界融合研究。
深圳涌现更多创新药的决心,还来自于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据了解,深圳在生物医药领域组建各类创新载体511个,其中国家级27个。2021年,深圳市生物医药安全评价中心投入试运营,填补了华南地区非临床药物安全评价GLP实验室空白。深圳市29家医院取得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认证,基本满足本地药企临床试验需求。
集群发展,从“满天星”到“一团火”
深圳市生物医药产业除个别集聚区外,整体较为分散,呈现多点开花的点状布局。如何统筹全市资源、引导各区错位发展成为塑造深圳生物医药产业空间链的重要议题。
根据《行动计划》的规划,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将布局坪山、南山、福田、龙岗、光明和大鹏6个区(新区),其中,坪山区定位为核心集聚区,推动生物创新药、高端制剂、疫苗、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形成集聚,推动传统制药加工向研发生产一体化转变,打造“研发+转化+生产”的全链条生态体系;南山区定位为产业引领区,依托高校和总部企业研发攻关重大创新药,发挥创新引领作用;福田区定位为创新政策探索区,把握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政策先行的契机,紧密对接香港科技资源,结合人工智能等产业优势重点发展创新药物研发,打造生物医药政策“试点”区域;龙岗区定位为生物药创新发展先导区,主要开展抗体药物、细胞治疗和基因药物等生物药研发生产;光明区定位为技术创新区,重点开展生物制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大鹏新区定位为精准医疗先锋区,重点开展精准医疗、检验检测等前沿领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