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业 / 1927年海陆丰苏维埃诞生,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
返回

1927年海陆丰苏维埃诞生,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

浏览次数:1203 分类:商业

《红场会师》雕塑。黄楚旋 摄

海丰红场大门。海丰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供图

彭湃烈士像。海丰宣传部供图

  走进汕尾市海丰县城,“红色气息”扑面而来。

  红黄相间的建筑上,“彭湃故里·东方红城”“奔向海陆丰”等红色大字与飘扬的红旗交相辉映,在蓝天的映衬下更显鲜艳。街区中心,两座相邻的建筑格外显眼——古色古香的红宫与苏式风格的红场相依而立,连成一片,仿佛是在向来往的游人陈述着这片革命老区的红色往事。

  1927年11月18日至21日,海丰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红宫召开,会议产生了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中制定的第一个土地法规,选举产生海丰县苏维埃政府;同年12月1日,海丰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庆祝大会在红场举行;1928年初,红二师、红四师部队以及海丰工农革命军在红场胜利会师……当年数万人热血沸腾的欢呼声仿佛萦绕在耳。

  如今,承载这段红色记忆的一个个革命遗址被修缮,一座座革命英烈纪念馆建起;红宫红场外的“红色文化街”人气红火。代代传承的红色精神仍如那燎原星火,点燃汕尾大地发展的新活力。

  奋斗之路

  土地革命先行一步

  清明假期,前来海丰红宫红场旧址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跟随着游人的脚步,记者穿过棂星门,走过石拱桥,驻足在一座传统中式建筑前。放眼望去,屋内的隔扇门、屋顶的彩色飞龙都被生动复原,红墙绿瓦间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红宫原为孔庙学宫,始建于1379年,是一座五进院落式布局的建筑。”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讲解员罗晓梅带领记者走进庭院,左右两侧的厢房被打造成小型博物馆展厅,陈列着珍贵的文物与丰富的图文,向游客述说着海陆丰苏维埃政权建立的那段峥嵘岁月。

  从1922年开始,以海陆丰为中心的农民运动,走在全国农民运动的前列。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农民运动大王”彭湃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县级农会,并带领农民进行减租等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地主势力,同时也为革命做好了铺垫。1927年,海陆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3次武装起义,成功夺取政权。

  那一年,为了筹备11月召开的海丰工农兵代表大会,会场外墙刷以红色,场内用红布盖壁裹住,孔庙学宫也由此改称为“红宫”。“代表会召开前几天,海丰的农民工人和贫苦民众都兴高采烈,不仅舞狮、歌唱、鼓乐,更是自发将马路打扫得一尘不染,处处都‘焕然一新’。”罗晓梅说,开幕当日,街道上红旗、红彩、红灯处处可见。

  如今红宫的大成殿里,还原了海丰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时的场景:大殿正中墙上,悬挂着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的党旗与马克思、列宁画像。“打倒土豪劣绅!”等12条标语环绕四周;演讲台前,整齐摆放着数排长板凳,仿佛仍能听到当年代表们开会时铿锵有力的发言……

  据《海陆丰革命史料》记载,1927年11月18日至21日,出席海丰工农兵代表大会的共311名代表,其中农民占60%,工人占30%,士兵占10%。东江特委和东江革命委员会负责人、红二师第四团官兵代表,以及陆丰、紫金、惠阳等县的农民代表200多人应邀列席大会。大成殿内外热闹非凡。

  大会开幕当天上午,彭湃以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代表身份发表演说,并代表党中央在会上作《政治报告》。他用通俗的语言生动阐述了马克思列宁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以及当前国内外阶级斗争的形势,号召工农兵拥护中国共产党,勇敢从土豪劣绅手中夺回土地。

  随后两天,到会代表认真讨论了《政治报告》,一致通过了《没收土地案》《改良工人生活案》等8项决议案;并通过差额选举的方式,选出了13名政府委员和14名裁判委员。罗晓梅告诉记者,代表们当时对《没收土地案》的讨论最为热烈。这份议案以法规形式阐述了开展土地革命的理由,明确宣布没收一切土地并分配给农民,而且确定了分配土地的原则、标准和方法。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中制定的第一个土地法规,它也让数十万海陆丰贫苦农民第一次成了土地的主人。

  1927年11月21日,大会宣告海丰县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当选委员们庄严地接过了大会授予的“海丰苏维埃政府”的大印,正式宣誓就职。而就在一周前的11月13日至16日,陆丰县也在彭湃的主持下召开了全县工农兵代表大会,率先成立陆丰县苏维埃政府。

  “海陆丰苏维埃政府的诞生,标志着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红宫红场纪念馆馆长陈火金说。此后,红色革命政权的许多重要会议都在这里召开。古老的红宫也因此名动全国。

  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

  红宫东侧,一墙之隔,一道沉红底色、赭黄纹样的大门南向镇守,庄严肃穆。门额上“红场”两个遒劲大字,正是由彭湃亲自设计题写。

  罗晓梅告诉记者,此处原为明代社仓,清末倒塌成为草埔。1927年11月21日海丰苏维埃政权成立后,彭湃指示在此兴建红场大门和司令台,用以举行庆祝大会。经过连续10昼夜突击施工,占地3万余平方米的“红场”被开辟出来。

  穿过红场大门,是一片开阔的广场,彭湃的全身铜像屹立中央。只见他高大挺拔,双手叉腰,眼神坚定,让人仿佛看到了“农民运动大王”宣告苏维埃政府成立的那一幕。

  1927年12月1日,海丰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庆祝大会在红场召开。如今在红宫红场的展厅内,一幅由6张照片拼接而成的长卷图记录下了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只见会场里人山人海,红旗飘扬。挑着担子的工人、戴着草帽的农民、拿着红缨枪的兵士……肩挨着肩连成一片。据记载,当天参与庆祝大会的群众和红二师将士共有五万多人。

  “在那个没有喇叭功放的年代,如何让参会的数万人都听到司令台上的演讲内容呢?”罗晓梅指着铜像旁边的位置告诉记者,庆祝大会前,会场在中央和东西南北四方向专门搭建了传声台,由传声员向四周的群众及时复述主席台上的发言内容。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海丰苏维埃政府成立的喜讯传遍了海陆丰,轰动全国。

  海陆丰苏维埃政权成立后,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布尔什维克》就发表了《中国第一个苏维埃》的文章,称赞海陆丰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实开中国革命史上光荣记载的伟大革命前途的新纪元”,成为当时全国革命运动的楷模。

  随后,越来越多有志之士投身于党组织和红军队伍。海丰陆丰两县党员很快发展超过两万人。革命根据地拥有红军正规军近2000人,赤卫队员数万人。1928年元月,红场里又发生了一件载入史册的大事——红二师、红四师部队与海丰工农革命军团、赤卫队在这里会师。

  如今在红场里,一座栩栩如生的雕塑还原了当年红场会师时,战士们高擎红旗,握手相拥的热血场景。“在海丰城里的红场上,举行了几万人的群众大会,欢迎我们红四师……”由红四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徐向前撰写的《奔向海陆丰》一文,被刻在了红场的碑文上。

  “红场会师后,两支队伍与海陆丰工农武装相结合,两县群众革命热情高涨,进一步巩固了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力量。”陈火金说。

  当年,万人空巷的喧闹仿佛萦绕在耳,而如今的红场,则是一片清静祥和、鸟语花香,是人们缅怀先烈、休闲漫步的好去处。那座红色司令台,至今仍矗立在一片茵茵绿草中,犹如一团火焰,向后世传递着先辈的激情与光热。

  为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建设奠定基础

  春光和煦,红场内草木葱茏。记者在采访时偶遇一批解放军官兵,年轻的战士们围站在《红二师纪念亭碑文》前,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述这支英雄队伍的光辉事迹。

  时间拨回1927年,南昌起义爆发后,起义军按原计划南下广东,辗转来到海陆丰。当年10月,起义军余部1000多人在董朗率领下,到达海丰朝面山休整改编。不久后,朝面山上升起一面鲜艳的红旗,“工农革命军第二师第四团”成立了。这支部队很快改称为“工农红军第二师”,简称“红二师”。

  “红二师第四团大大强化了海陆丰的武装力量,并配合当地工农武装,发动第三次武装起义,乘胜肃清各地国民党反革命残余势力,为年轻的苏维埃政权提供了有力保护,写下一段英勇悲壮、可歌可泣的战斗史。”红二师碣石作战指挥部旧址讲解员刘长圆说。

  在红宫红场东南方约50公里,是傍山面海的陆丰碣石镇。这里向来是广东南海的海防军事重镇,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曾是一座十分雄伟险要的古城。这里也因此成为当年国民党反革命残余势力企图负隅顽抗、固守待援的据点。

  碣石城外、玄武山上,一栋砖泥结构的红色建筑掩映在林荫之间。“红二师碣石作战指挥部旧址”“碣石革命历史陈列馆”的黑底金字刻于牌匾之上。

  刘长圆介绍,该建筑兴建于1925年。1927年11月,彭湃来到陆丰城,调集各区农军,与董朗部署攻打碣石城的军事计划。其前线指挥部,就设在此。11月11日凌晨,红二师和东南各区的赤卫队共4000多人齐集玄武山,随着董朗一声令下,围攻碣石城的战斗打响。

  敌人的枪弹从各个角落里发射出来,红军部队和工农武装穿过枪林弹雨,以大无畏英雄气概,向碣石城发起一次又一次进攻。冲锋的呐喊声、军号声响彻云霄……很快,在红军的奋勇强攻下,敌军全部退入城高墙坚的碣石城,装备不占优势的红军被阻拦在外。因此,彭湃改取步步为营的围攻战术,坐待敌人缺粮自乱。

  1927年12月12日夜,工农武装包围碣石城整整一个月后,长期缺粮的敌军出城逃窜。工农武装伏击拦截,一举解放了碣石城,极大地鼓舞了海陆丰民众的革命斗志,为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在红宫红场的革命先烈铜像前,解放军战士们在党旗下庄严宣誓。仿佛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与承诺,久久回荡,振奋人心。

  蹲点手记

  “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

  清明假期,海丰红宫红场内,一面刻着“海陆英魂 不朽丰碑”的大理石墙吸引了游人的驻足。长达十几米的墙上刻满了名字——这是海陆丰革命烈士的英名录。据不完全统计,革命战争时期,汕尾海丰、陆丰被杀害的革命群众达4万多人,有姓名查考的烈士4883名。

  海丰县红色文化教育培训中心主任余俊冰说,作为全国13个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海陆丰当地“几乎每家每户都参与过革命斗争”,革命情结深如海,牺牲人数不可计算。这片革命沃土,堪称“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

  近年来,汕尾全面整理红色家底,对全市革命遗址和红色史料进行拉网式普查,抢救性挖掘保护革命遗址和红色史料,先后3次编印了《汕尾市革命遗址图册》,革命遗址遍布全市各镇街。

  当地政府更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比如海丰县通过深化红色文艺创作,搭建新时代红色文化讲堂和百姓舞台,组建各类红色故事宣讲队伍和“红色文化轻骑兵”,向老百姓讲好红色故事。

  海丰县还依托红宫红场旧址,对周边沿街铺面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打造成一条长约2.1公里的红色文化街,把红宫红场周边路段打造成集地标观景、文化品牌、市民活动、城市形象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红色经典景区,吸引市民游客尤其是年轻人前来“打卡”。据统计,2019年国庆期间,红宫红场、彭湃故居客流量超过15万人次,“红色文化街”客流量达30万人次。

  丰富的红色文化是革命老区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汕尾的实践经验证明:保护和利用好红色资源,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对红色旅游及文旅产品的开发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为革命老区的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增添活力。

  圆梦故事

  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讲解员罗晓梅:

  从保洁员到“专家型”讲解员

  接受记者采访前一天,罗晓梅刚参加完政协海丰县第九届六次会议的闭幕大会,又不知不觉忙到深夜。眼前的她笑容满面,看不出一丝倦容。对罗晓梅来说,这样忙碌的日子,是一种习惯,也是兴趣所在。

  罗晓梅如今有多重身份,既是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讲解员,还是海丰县政协常委、汕尾市红色文化研究会研究员、海陆丰红色智库特约研究员……“不知不觉,我在海丰生活30多年了。”出生于重庆的罗晓梅,在1987年随丈夫转业来到海丰,先后在糖专公司、电影公司工作,而与红宫红场结缘,则是在1998年。

  最初在红宫红场工作,罗晓梅是一名保洁员。勤劳肯干的她不仅把负责的片区打扫得干净整洁,就连树根、墙角下陈年累积的枯木腐叶也一并清理。“做任何工作,都要认真负责。”这是罗晓梅的人生格言。

  罗晓梅的工作能力和态度,领导看在眼里,很快她就升任组长。两年后,适逢讲解组人手不足,罗晓梅得到学习讲解的机会,转型为讲解员。

  虽是“半路出家”,但罗晓梅对革命故事并不陌生。受家庭氛围的影响,罗晓梅从小就对时事、政治题材颇感兴趣。她记忆力好,擅长巧记巧背,仅仅10天便可以独立解说,“一天到晚都在背版面,背熟以后就有底气,不紧张了”。

  事实上,罗晓梅并不满足于死记硬背的“念词式讲解”,她更希望自己能成为解答游客不同疑问的“专家型讲解员”。为此,罗晓梅做了大量的功课。

  在罗晓梅的工作架上,记者看到了一本厚厚的讲解稿,不同颜色的标注密密麻麻,早已被翻得发黄的纸张上,记录着她勤学苦读的经历。那时,为了研究讲解词外的史料故事,罗晓梅经常去各县市党史办,以及汕尾市内的多家纪念馆、图书馆查询资料,细致研读了《彭湃研究史料》等研究彭湃和海陆丰革命斗争的专著,积极向相关的研究学者虚心求教,不断拓展自己的讲解“知识库”。

  有了深厚的知识储备,罗晓梅便开始钻研“如何根据不同的游客人群需求来设计讲解内容和风格”。比如,对于以学生为主的游客,她就着重讲彭湃从小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成长故事;对于前来党建学习的,她就着重讲海陆丰农民运动的发展进程……“让游客每次来都有不同的感受,真正有所收获。”罗晓梅详实而灵活的讲解风格广受欢迎,如今她还经常参与多家电视台组织的讲解拍摄工作,介绍海陆丰的红色历史。

  “想把一件事做好,就一定要热爱它。”罗晓梅说,这些年她“钻进”彭湃的故事和海陆丰的历史之中,常常被其中的细节打动。革命先烈们百折不挠的奋斗故事,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她。

  “我希望能尽己所能,在平凡的岗位上,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罗晓梅希望,她能用实际行动为海丰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旅游事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南方日报记者 毕嘉琪 黄楚旋 彭骏

点击取消回复

    分类

    在线客服x

    客服
    顶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