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庆两特产获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浏览次数:1168 分类:新闻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第40号公告称,根据《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规定,经过初审、专家评审和公示,对73个产品进行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德庆何首乌和巴戟名列其中。
何首乌,具有补肝肾、益精血、强筋骨、乌发养颜等功效,是十大南药之一。德庆何首乌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供药用,明代便有人工栽培。德庆县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土质肥沃,光、水、热等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孕育的何首乌以其外观好、口感佳、品质优良等优点享誉省内外。
德庆何首乌的块根纺锤形,表面红棕色或红褐色,有不规则的纵沟和致密皱纹,切断面淡黄棕色或淡红棕色,粉性,皮部有类圆形的异型维管束作环状排列,形成“云锦花纹”,中央木部较大,有的呈木心。气微,味微苦而甘涩。生产规模达到1466公顷(22000亩),年产量22000吨。
巴戟,具有补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的作用,用于治疗阳痿遗精、宫冷不孕、月经不调、少腹冷痛、筋骨疲软等症,以根部入药,素有“南方人参”之称。史料记载,德庆在900多年前已开始人工栽培巴戟。德庆巴戟外观为扁圆柱形,略弯曲,具纵纹及横裂纹;质韧,断面皮部厚,紫色或淡紫色,黄棕色或黄白色。无嗅,味甘而微涩。德庆县生产规模3933公顷(59000亩),年产量38000吨。2012年,德庆巴戟成为广东十大最具人气土特产,名列票数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