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推出10项公安交管“放管服”改革新举措 小车驾驶证实现“全国通考”
浏览次数:960 分类:新闻
公安部昨日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公安部推出10项公安交管“放管服”改革新举措。新措施重点突出了两大方面改革,包括推行驾驶考试、车辆登记检验5类业务“异地通办”,以及车辆抵押登记、临牌发放5项服务“便捷快办”。其中,小车驾驶证“全国通考”引起众多关注,申请人可以持本人身份证在全国任一地直接申领小型汽车驾驶证,不再需要提交居住登记凭证,实现全国“一证通考”。据悉,以上10项改革新措施将自今年6月1日起推行。
以后不用打“飞的”回老家驾考了
改革前:在广州一家医院工作的邹小姐刚领取驾照不到四个月。提起自己的考证经历,她用了一个词“折腾”来形容。
去年夏天,临近毕业的她计划在工作前把驾照考到手。根据此前的政策,外省居民申领驾驶证,需凭广东省居住证即可在省内任意地市报考,而凭《流动人口办理居住登记回执》,则只能在居住地报考。“我当时还没入职,户口也没迁入广东,如果等拿到居住证再考,就得等上近半年。”邹小姐干脆回安徽老家报考,趁着实习期前的两三个月抓紧时间练车。但由于科目二“挂”了一次,来广州不久后,她特地飞回老家重考,考科目三时又回了老家一趟。
改革后:申请人可以持本人居民身份证在全国范围内任一地市直接申领小型汽车驾驶证(C1、C2、C5),不再需要提交居住证或居住登记凭证,进一步便利群众就近、自主考试领证。
对在内地工作、生活的港澳台居民,可以持港澳台居民居住证在全国范围内“一证通考”,在任一地市直接申领小型汽车驾驶证,无需提交住宿登记证明等证明、凭证。
新政实施后,小型汽车驾驶证所有业务实现全国“一证通办”,内地居民持居民身份证,在全国范围内任一地既可以新申请考领驾驶证,也可以补领、换领、审验驾驶证,无需返回户籍地,无需提交居住、暂住等各类证明。港澳台居民持港澳台居民居住证,可以在内地任一地市直接申请考领、补领、换领和审验驾驶证,无需提交其他凭证。
据估算,每年将惠及新考领驾驶证1200多万人,补换领和审验驾驶证370多万人次,仅交通费一项就可为群众节省200多亿元。
可申请异地部分科目考之前成绩有效
改革前:目前,群众在报名申领驾驶证,参加部分科目考试后,由于工作、学习、生活等原因需要到外地去居住,后续考试无法正常进行。现在通常做法是,将原有考试成绩作废,在现居住地重新申请、重新考试;或者专程返回原考试地继续考试,多次往返奔波,十分不便。
改革后:申请人申领小型汽车驾驶证(C1、C2、C5)期间,已通过部分科目考试后,到外地工作、学习、生活的,可直接到现居住地车辆管理所申请变更考试地,无需返回原考试地,考试地可变更一次。内地居民持居民身份证、港澳台居民持港澳台居民居住证可直接办理考试地变更;其他人员及情形需提交的身份证件适用《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办理变更考试地后,申请人可直接在现居住地预约参加剩余科目考试,全部通过后直接在现考试地领取驾驶证。
车辆异地转籍不再“两头跑”
改革前:广州市民杨女士之前因为没有摇到号,给车上了一个珠海的粤C牌。去年摇中粤A牌的指标后,要给车办理转籍,将粤C牌转为粤A牌。她要先把车开到珠海,到车管所办理提档、验车、迁出手续,拆卸粤C牌号,拿个临时牌号开回广州,拿到车辆档案后再到广州的车管部门办理粤A号牌的上牌手续,“路上一去一回至少都得大半天”。目前,车辆异地转籍需要车主在迁出地交验车辆、交回号牌、提取档案、申领临牌,再到迁入地提交档案、交验车辆、选号领牌,车主和车辆两头跑,往返周折多、周期长、成本高。
改革后:广东10城(广州、深圳、东莞、中山、珠海、佛山、江门、肇庆、惠州、揭阳)成为车辆网上转籍试点:一是转籍档案网上转递,申请人不再需要到迁出地车辆管理所提取纸质档案,档案信息通过网络转递给迁入地车辆管理所;二是转籍验车一次完成。
1、推行小型汽车驾驶证全国“一证通考”。
2、实行小型汽车驾驶证异地分科目考试。
3、试行大中型客货车驾驶证省内异地申领。
4、扩大车辆转籍信息网上转递试点。
5、实行摩托车全国通检和6年免检。
6、简化机动车抵押登记手续。
7、扩大使用原号牌号码范围。对登记在同一机动车所有人名下的同号牌种类的非营运车辆,可以申请车辆间互换机动车号牌号码,更好满足群众和单位的需求;同一机动车一年内可变更一次号牌号码。放宽使用原机动车号牌号码时限,原车注销、迁出或转移后,保留原号的时限由一年调整为两年。
8、实行机动车销售企业代发临时行驶车号牌。
9、全面推行车辆购置税信息联网。在原有4个省(市)试点的基础上,会同税务部门全面推进车辆购置税信息联网核对,公安交管部门办理机动车注册登记时网上核对购置税电子信息,群众不需再向公安交管部门提交纸质购置税完税或免税证明。
10、推行12123交管语音服务热线。
以上便民利民服务措施除第10项以外,自2019年6月1日起在全国全面推行;第10项措施,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在全国全面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