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救助管理站举行开放日活动 现场发布走失家庭“寻亲指南”
浏览次数:662 分类:新闻
6月19日,东莞市救助管理站举行开放日活动,现场发布了走失家庭“寻亲指南”。数据显示,2003年以来,该站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31981人次,平均每年救助量约为8250人次,每天约22人次。
据悉,该站近年来积极探索实践“政府+社会组织+志愿者”救助管理新模式,大力开展寻亲救助,救助管理工作呈现出街面流浪乞讨现象明显减少、站内长期滞留人员明显减少的良好态势。
平均每天救助约22人次
开放日当天,跟随工作人员来到了站内男区、女区、心理咨询室等进行参观。
参观时,男区女区管理整洁有序,一些受救助人员还在一起倾听音乐。据社工介绍,很多受助人员被送来后都长期沉默,社工们每天通过音乐、陪伴谈心等多种方法帮助他们打开心扉开口说话,以便尽快找到线索寻找家人。
站长赵雄辉对站里情况进行介绍,2003年以来,该站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31981人次,平均每年救助量约为8250人次,每天约22人次。截至6月18日0时,在站受助人员183人,其中站内126人、住院57人、未成年人6人、精神障碍113人、智力障碍28人,站内滞留10天以上人数由267人减至147人,降低44.9%;滞留3个月以上人数由214人减至99人,降低53.7%;其中无身份长期滞留人员由201人减至90人,降低55.2%。
认亲场面几乎天天上演
在参观之时,刚好有两名站内受助人员迎来了回家的曙光。其中一名已经确认,家人正在办理离站手续。
另一名走失了13年之久,站内工作人员通过人脸识别刚刚为他找到了家人,他的母亲和哥哥都来到了救助站,现场民警刚刚为他们抽血做了DNA比对,等待检测报告。
这样的认亲、团聚场面几乎天天在站内上演,得益于东莞市救助管理站积极探索实践“政府+社会组织+志愿者”救助管理新模式。
据介绍,一方面充分发挥公安、卫健、城管等部门的监管责任,及时发现和劝导、护送需要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到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对其中的危重病人、精神障碍等护送到定点医疗机构救治。与公安部门建立了人口信息查询机制、DNA比对机制、人脸识别机制,有效丰富了寻亲手段。2017年以来,通过公安部门DNA比对和人脸识别,共帮助104名特殊困难受助人员寻亲成功。
另一方面,大力开展站内寻亲。针对因病重、心理障碍、精神障碍、智力障碍等原因无法及时查明身份信息的特殊困难受助人员,充分挖掘站内寻亲潜力,抽调业务骨干和岗位社工成立寻亲服务组和心理辅导室,在日常生活照料、交流交谈、心理辅导和疾病救治中,通过受助人员的口音、方言、生活习惯等方面获取受助人员碎片化身份信息,及时与疑似流出地乡镇政府、派出所、村委会联系、核实。2017年以来,通过站内寻亲,共帮助298名入站无身份人员寻亲成功,帮助他们重新回归家庭。
值得一提的是,在社会组织层面,东莞市救助管理站购买了“帮扶救助流浪人员”服务项目,将救助范围由城区4个街道扩大到全市各镇街,两年来,该项目共开展站外救助2543次。
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公益组织的优势,依托“今日头条”“让爱回家”“宝贝回家”等社会公益组织开展救助和寻亲服务。其中“让爱回家”帮助1540余名街头流浪人员寻亲成功并返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