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纸短情长,留言本里的东莞温度
返回

纸短情长,留言本里的东莞温度

浏览次数:1422 分类:新闻

  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可能引起一场龙卷风。

  吴桂春大概怎么也不会想到,他退还读者卡时一段短短130余字的留言,让他找到工作、留在东莞,人生温暖反转。此事带来全国媒体报道、数亿网友关注,也让他成为这座城市职工书屋的代言人。

  与吴桂春一起被关注的,还有那本放置在东莞图书馆读者服务台上的留言本,以及其背后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细节——图书馆工作人员对读者的重视、对意见的珍视、接力的社交传播,才有了后面的媒体聚焦关注。

放置留言本的读者服务台

  留言本,是东莞很多文化场馆的“标配”。它们或是安安静静躺在服务台的一角,或是挂在客流量较大的门边,又或是郑重其事地被放在“量身定做”的展架上——一支笔、一个本、一段话,简单的配置,映射着这座城市的温度。

东莞博物馆“纸短情长”展览读者留言

  纸短情长,留言情深

  吴桂春的留言,最开始是在东莞图书馆读者群里传播的。图书管理员梁丽珍看到留言的时候“眼睛湿润了”。梁丽珍把留言在“读者交流微信群”转发之后,很快就有人联系她,说想帮吴桂春找工作。

  而像吴桂春的留言一样令人难忘的“表白”,早在15年前东莞图书馆新馆开放时便有先例。

东莞图书馆2005年读者留言。

  “……图书馆对公众完全开放,没有繁琐的进馆程序,对各种人员的包容体现了人性的关怀和博爱。我希望所有的公共设施都能够完全敞开大门,没有障碍,不要问籍贯、不要问年龄、不要问教育程度、不要问进来的目的、不要问姓名……”

  这则2005年的留言,在十年后的2015年,被东莞图书馆印成海报张贴在大门口,希望“寻找10年前留言的他(她)参与周年庆的活动”。在馆长李东来眼里,这则留言一直鞭策着图书馆,要以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理念办馆,为广大读者服务。

东莞图书馆在2015年寻找留言读者时的海报

  不只图书馆,东莞很多文化场馆都有留言本与观众之间的温暖回忆。

  “每个地方的历史总是连续的,我们要善于发现。这个展览让我加深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在东莞博物馆“纸短情长”展厅逛了1个多小时,临走前,作为博物馆三四年忠实观众的阿文,第一次写下观众留言,用了两张信笺。

  阿文所说的信笺,是一张红白相间、中国风设计的卡片,这是东莞博物馆针对一些特定的展览,特意设计的留言纪念品。“除此之外,我们馆从2014年左右就设置了留言本,常规的是一个A4大小的硬壳活页本”,宣教部工作人员梁晓菲说:“陆陆续续也被观众写满了几百张纸。”

东莞博物馆“纸短情长”展览读者留言

  在东莞可园,留言本被做成了调查问卷的形式,放置在展馆的门旁。“两三年前我们觉得用问卷的形式更有针对性,能了解到观众对于特定展览的想法,就用调查问卷换掉了普通本子、其中最后设置了留言项目”,可园博物馆展览部工作人员杨俏丽说,“我们还特意给它‘量身定做’了一个木质的精致展架。”

  除了留言本和调查问卷,留言墙也是一种与观众互动的好方式。在东莞市文化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入口左侧,有一面贴满了便利贴的留言墙,相比于留言本对于字数的宽松,小巧的便利贴上,更多观众选择用简短的文字表达心情和祝福。

东莞市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留言墙。

  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新有旧,虽然呈现的形式不同,但是留言所传递的一颗颗真挚的心却是相同的。人们或许只是在各种各样的公共文化场所流连片刻,但却因三两句的留言,充满了互动的人情味。

  留言有意,听者有心

  不止是情感的表达,简短的文字对东莞文化工作者有着巨大的力量,留言本上的建议,被他们看做是助力文化场馆越做越好的“催化剂”。

  莞城美术馆的王丹不久前收到了一本《抗战中的文化责任》,送书人是一位美术馆的忠实观众,随书附赠的留言中写道:“文化莞城使我受惠共享,受益良多……如蒙接受保留作为美术史料之参考,我将心存感激。”

莞城美术馆留言本放置处。

  对于典藏研究部的策展人王丹来说,这个与观众之间的小互动让他惊喜不已。终日埋头在书堆和展览策划书里的他,在留言本里找到了观众与自己的连接,“看留言能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是有价值的。”

  莞城美术馆馆长谢钧坦言,艺术工作者认为画作展览要由观众自我解读,“可是观众建议我们设置导览以便让大家更好理解作品”,于是,莞城美术馆从最开始的策展人导览,逐步发展出专业评论家、专业画家和市民参与导览的形式。

  同样得到回应的,还有可园博物馆的观众。2019年,可园接待游客达67万余人次、办展43场,在全国登记在册的5535所博物馆中,办展数量位居第17位。丰富的展览形式和场场爆满的盛况,离不开一页页“观众调查”。

一位观众在可园展厅为李志国画展留言

  每次展览结束后,可园博物馆都会把调查问卷回收装订成册,认真分析游客的意见。杨俏丽发现,大部分游客更希望看到具有岭南特色的书画展,或是瓷器、玉器等专项文物展,“除了偏爱的展览类型外,还有游客建议我们的展览形式能够更加丰富”。

  于是,在可园“镌刻的历史——泰安市博物馆藏泰山石刻拓片展”中,展厅中央出现了一座仿制的“石山”,石刻拓片陈列其间,观众们也仿佛亲临岱庙,一睹泰山雄风;而最近展出的“清风写心——李志国中国画作品展”,则应约展示了岭南、可园、花鸟等元素在中国画中交融的清雅之风。

  与可园毗邻的岭南美术馆,留言本的设置已经有七八年的时间。针对“补充文字介绍”“增加展览形式”“设计互动类活动”等留言意见,工作人员李宇菲说,“现在一些特定的展览中,我们已经采用扫二维码看作品简介的设计;同时除了书画类作品,也多了包括版画、雕塑等现代艺术展;尤其是在开展互动手工课程这方面,参与的人越来越多,活动一上线,不到两小时就爆满。”

岭南美术馆的读者留言。

  到今天,东莞图书馆的留言本已经设置了15年,读者留下的文字虽简单未经修饰,图书馆工作人员却总是一条条阅读、一张张翻看,珍惜观众的声音,珍视读者的意见。

  让东莞图书馆图书管理员王艳君印象最深的,就是为读者设立了24小时自助图书馆。“当时很多人留言要延长开馆时间到晚上12点,馆长觉得不能让工作人员天天加班,于是2005年就推出全国第一家24小时自助图书馆。”王艳君说。

  东莞图书馆读者服务中心副主任杨晓伟说,尽管公共文化服务是公益性质的,但也是服务业的一种,“图书馆最可爱的是什么?最可爱的是人。请读者在本子上留下建议,体现了读者的思想,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激励和监督。”

  笔墨之后,可见温度

  公共文化建设是软实力,可以温暖一座城市。

  有人说,吴桂春留言的“走红”,某种程度上是东莞多年来坚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厚积薄发得来的“福报”。

  30多年前,东莞依靠“三来一补”起家,迅速成长为世人口中的“世界工厂”。超过75%的外来人口比例,必须有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配套来为“外来工”们提供融入城市、享受城市服务的更多选择。东莞也成为国家第一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吸引着不同身份、不同学历、不同户籍的人们走进文化场馆,了解并融入这座城市。

东莞博物馆“纸短情长”展览读者留言

  王艳君现在仍然时常在读者服务台坐班,每次遇到有人退读者证,她都会像往常一样提醒一句:你的读者证可以保存着,以后还能无论在哪里,都可以通过东莞网上图书馆使用电子资源。

  “很多人退读者证就是因为要离开东莞回老家,但是即便去到天南海北,依然可以使用东莞的图书电子资源,我们和读者的关系始终没有断。”作为一名北京人,王艳君从这些服务细节深刻感受到东莞对外地人的友好和包容。

  关于这一点,梁丽珍也格外感同身受:有两个孩子的湖南妈妈几年间借阅了几千本儿童绘本,“尽管创业初期经济紧张,但对孩子的教育没落下”;还有一位带着生病的女儿坚持亲子共读的梅州妈妈,业余时间还创作童话故事,她说“东莞图书馆把他乡变吾乡”……“休闲、交互、求知”的办馆理念让“文化殿堂”成为千千万新、老莞人的港湾。

一名读者在东莞图书馆看书。

  东莞文化场馆的工作人员都为越来越多市民走进展厅而自豪。

  距离东莞图书馆几公里外的岭南美术馆,李宇菲觉得它的开放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一方面这里紧邻可园,“80、90后的父母周末带孩子游完园、喂完鱼就过来逛逛展、参加活动”;而另一方面这里又紧邻细村市场,“买完菜回来的爷爷奶奶们路过这里也常常进来乘凉,艺术在这里从来就不是小众的、我们欢迎每个人。”

  “东莞均等公益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了更多人的精神需求。”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长王惠君看来,东莞多年来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生态,“图书馆与文化馆成为了东莞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力军,成为东莞人最喜欢去的地方。”

  “文化服务的小需求,体现了东莞公共文化建设提供的大保障。”在著名文化学者、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戴珩眼里,吴桂春为代表的观众留言反映的情感真挚度,能够体现出他们对于公共文化的获得感和认同感,东莞的公共文化服务给群众提供了一片精神的家园”。

  在他看来,东莞的公共文化场馆,正是用平等、开放、包容的态度,接纳着形形色色的人们、传递着真真切切的温暖,让“陌生人社会”不再陌生,友善之花四处开放。

  撰文:于羽佳 洪海 靳延明

  摄影:龚名扬 洪海 孙俊杰

点击取消回复

    分类

    在线客服x

    客服
    顶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