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清远:激活城乡融合发展 健全稳定脱贫机制
返回

清远:激活城乡融合发展 健全稳定脱贫机制

浏览次数:1293 分类:新闻

 

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12.4万余人均达到脱贫标准,打造6个乡村振兴样板区,加快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作为被广东省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市之一,清远近年来按照试点目标任务要求,围绕“五个振兴”要求,扎实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项工作,努力探索乡村振兴的“清远经验”,促进清远城乡融合发展。

示范引领,激活城乡融合发展

清远市清城区源潭镇新马村清佛公路北侧,一个以小龙虾养殖与水稻种植为核心的稻虾共生绿色生态产业项目已初步成形,根据规划这个项目要打造成一个集参观考察、休闲旅游、农业生产体验为一体的农旅结合项目。

新马村产业项目承担了清远乡村振兴样板区建设的重担。2019年清远启动乡村振兴样板区建设,全市选择清城区源潭镇新马村等6个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域,率先探索实践,着力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区。市级财政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乡村振兴样板区建设。

清远市农业农村局方面介绍,六大样板区按照因地制宜、整合资源、融合发展原则择优选择,期望通过样板区的建设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推动乡村振兴积累经验、打造样板、提供示范。

如果说六大样板区还是市级层面的尝试,以清远英德市连樟村及周边的连江口镇、下石太镇、黎溪镇和铁溪林场“三镇一场”为核心的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样板区,则是清远承担的从中央到省更高层面的改革试点。

经过两年的努力,连樟样板区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连樟村已达到贫困村出列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共有14个自然村成功创建美丽乡村;“连樟客厅”、乡村振兴学院、客家文化广场、碧道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连樟村果菜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碧桂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顺利推进。

连樟片区“穿衣戴帽”、产业、文化发展等内部建设已逐渐接近尾声,作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重要试点区,清远在城乡管理制度层面的改革逐渐受到外界关注。2019年底广清接合片区获批成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试验区涵盖清远的清城区、清新区、佛冈县和英德市连樟样板区,承担率先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任务。

根据广清接合片区确定的工作思路,清远片区的建设计划分别在北部和南部选取两个点,重点打造由点及面推动改革试点。北部连樟片区“三镇一场”选取黎溪镇铁溪村作为重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等六项改革预计将成为政策改革核心。南部初步计划以广清产业园为主体,推动园区周边由“产城融合”深化为“城乡融合”,探索产业园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有效利用周边农村建设用地,布局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及生活配套,带动农村集体经济增长,实现产城互动、城乡融合。

长效保障,健全稳定脱贫机制

清远英德市九龙镇团结村16岁的谭海森辍学一年后,于2020年9月走进清远工贸职业技术学校。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生重病的爸爸医疗费用有了保障,哥哥、姐姐及自己的学费也得到了减免,谭海森不用再想着尽快工作减轻家里负担。他要为自己将来打算,学一技之长。

一年前还是一个泡在酒里被村民称作“酒鬼”的英德九龙镇河头村贫困户许红文,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及广州医务人员的爱心接力下治好身体后,成为了村里一名保洁员,有了稳定收入。他不仅主动戒了酒,还将一块荒地开辟成菜园,种上各种瓜果蔬菜供村里五保户食用。

截至2020年6月底,清远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54866户124277人均达到脱贫标准,261个相对贫困村均达到出列标准。以贫困户“眼前不愁,长远不慌”为目标,清远积极探索脱贫长效机制,留下一支永不撤走的扶贫工作队、留下一个带动贫困户增收的产业、留下一个带动发展生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留下一笔互助发展的资金、留下一个治理有效的机制、留下一个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推进扶贫开发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产业兴农村才能兴,清远强化产业扶贫作用,以“一县一电商平台、一镇一主导产业、一村一特色农产品”为总目标,大力发展清远鸡、柑橘、茶叶等优势主导产业和连州菜心、阳山西洋菜等特色产业。截至2020年6月底全市累计建设产业扶贫项目14.8万多个,落实村级项目8017个、户项目70万多个,带动31787户贫困户增收,2020年上半年实现户均产业增收4824.73元,贫困人口脱贫稳定性明显提高。

就业扶贫同样是清远扶贫中的一大特色,全市共计3.68万个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进行了技能培训;同时全市发展扶贫车间79间,带动贫困人口1011人脱贫增收。

2020年8月,广州荔湾花博大道旁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清远馆内,来自清远的西洋菜干、黄花菜、连山大米、英德红茶、九龙豆腐等农特产品摆满货架。两名主播“直播带货”,掀起购买热潮。

借力广清对口帮扶,清远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大市场,“市场导向、平台运作”扶贫产品营销体系,于消费扶贫热潮中闯出新路。通过消费扶贫直通车,广州社工与志愿服务公益直销平台等多种渠道,将清“菜”销往粤港澳大湾区。今年疫情对清远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程度影响,不少农户和贫困户的产品滞销。清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专门启动清远市疫情防控农产品“保供稳价安心”调度中心,建成疫情防控时期清远农产品产、运、销的调度中枢,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实现产销精准对接。

目前,全市1.2万户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参与光伏、小水电等资产性收益项目,光伏扶贫项目已得到政策支持,小水电扶贫项目也得益于今年雨期水量较大,预计今年光伏、小水电等项目收益能得到保障。这也成为清远贫困户资产性收益重要的一部分。

美丽乡村建设,从“一处美”向“一片美”转型

连州畔水村、阳山元江村、英德活石水村,这些名声响遍清远的明星村的出现,离不开清远自2013年起推出的美丽乡村建设政策。多年来,清远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持续深入、亮点频出,擦亮乡村振兴美丽底色,取得了较好成绩。

清远美丽乡村建设之路,并没有满足于打造单个或数个网红村,而是进一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从“一处美”向“一片美”转型。

自2019年起,清远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在坚持早期“梯度创建”的基础上,清远制定“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行动方案,积极开展阳山省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县、8个示范镇、95个示范村建设,打造一批“样板村”,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由点到线、由线向面、由村向镇拓展。2019年,英德市河头村和锦田村2个村庄入选中国农民丰收节“千村万寨展新颜”展示活动。

清远还对“沿交通线”“沿省级边界”“沿景区”“沿城市郊区”示范创建的部署,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由点到线、由线向面、由村向镇拓展。目前,全市8个县(市、区)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布局了33条美丽乡村精品线路,由以前的点向片打造转变,串点成线,由“一处美”向“美一片”转变。

清远市农业农村局方面介绍,清远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成功的经验,在于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村委会带领下,各村积极筹工筹劳筹资,如何建、怎样建、建什么内容和项目,把事权交给村民,让村民自己议、自己筹、自己干、自己管。阳山县创造了美丽乡村建设“四不补”经验并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即拆旧不补、让地不补、青苗不补、人工不补。各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和村民理事会桥梁纽带作用,引领带动全村农户参与到“三清三拆三整治”中,消除村民消极被动观望的态度。

点击取消回复

    分类

    在线客服x

    客服
    顶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