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检验检疫技术中心食品实验室贴近现实需求 积极保障食品安全
浏览次数:795 分类:新闻
完成了三聚氰胺、氯乙酸钠等应急检测任务,进行了洋酒真伪鉴定,还应对了“血燕”风波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里的广东检验检疫技术中心食品实验室拥有着国家食品安全检测重点实验室,是全国首批食品复检机构和广东省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检验机构。
他们的众多成果之一——食品安全生物风险因子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获得了2017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
食品安全生物风险因子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及应用——顾名思义,就是一项与国内食品安全热点问题息息相关的项目。这个项目以恒温扩增检测技术为核心,重点解决对食物中的转基因成分、过敏原成分、致病微生物和动物源性成分进行快速鉴别检测的难题,集成研发了一系列食品分子生物学快速检测技术,并将成果推广应用。
“人吃饱后就要吃好。”说到为什么会以快速检测技术作为项目研究,该项目的团队成员高东微解释道。如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在不断提高,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热点:转基因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以至于市面上有很多非转基因食品也被谣传成转基因食品;过敏原问题和人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却存在因缺乏技术和管理经验而导致的有意或无意添加,比如生产线污染:上一次生产的产品因没清理干净等原因混入了下一次生产的产品中;因老鼠肉冒充羊肉等的假冒伪劣产品中含有的致病微生物更是危害巨大,急需检验技术。
现在并不缺少相关的检测技术,但急缺快速而实用的检测技术。传统微生物学检测技术成熟,但流程普遍需要三天,若食品被查出问题,甚至需要五到七天的进一步检测,“像新鲜牛奶,检测完都过期了。”高东微认为,现在社会,尤其是基层需要的,是时间短、操作易、成本低的检测技术,以方便重大事件的安全保障、突发应急处理和区县级检测机构甚至是企业的日常使用。该项目的亮点是:无需昂贵的大型仪器设备,检测时间1小时内,操作简便,检测低限可达10拷贝,既可以目测判断结果,也可利用荧光仪实时自动化采集数据。基于恒温扩增技术原理,项目研发了显色法和荧光法两类快速检测方法及其配套试剂产品和装备——一个可以提着走的小设备,1小时内就能快速检测食品成分,分析其安全与否,非常方便快捷。
研究和推广的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项目负责人李志勇回忆道,项目一开始遇到的问题就是技术与市场的脱节。他们刚与高校合作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高校提供的技术和市场的脱节这一新的问题就随之而来,而且从实验室“走出来”的检测技术,缺乏一个通用的、适合被用于推广的标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项目团队不仅进行了多次针对技术市场化的培训,还积极与企业联系协调,更通过宣传报道等方式,让技术得以推广,不断向着适应市场的方向改良。
在他们的努力下,食品安全生物学风险因子的基因检测耗时缩短了50%-70%,以往只能在市级以上检测机构开展的食品安全生物风险因子筛查现在已经能够推广到区县级检测机构甚至是企业,可谓是下到“田间地头”。
在2014-2016年,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开展了大规模推广和示范应用,输出了大量标准、产品、装备等:成果输出的标准《SN/T3767-2014出口食品中转基因成分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等49项在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得到广泛应用;各类商业化检测试剂产品、配套装备和现场检测移动实验室等,销售范围遍及全国400多家专业实验室,3年累计销售额1857.29万元。
企业在食品安全生物风险因子快速检测技术的帮助下,可以通过自检,更准确地标注成分,既避免了流失客户,也防止了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据不完全统计,除检验检疫系统技术机构以外,250余家检测机构采用本项目成果进行日常检测,150余家食品生产企业采用本项目成果进行生产质控。成果输出的标准也被国内众多食品企业采纳。
对于食品安全生物风险因子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获得了2017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李志勇谦虚地表示,他们这个项目和技术还有改进空间,需要再简化升级,以尽可能地满足社会需求,更加贴近现实需求。高东微也表示,他们将在完成本职工作基础上,积极保障本地的食品安全,把这个获奖当做新的起点,继续努力。
上一篇: 全球最新技术和数码家电产品亮相深圳
下一篇: 两位陶瓷艺术大师亮相东莞可园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