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经 / 搭建平台促进文化深度交流 保护文化根脉激活粤港澳文化DNA
返回

搭建平台促进文化深度交流 保护文化根脉激活粤港澳文化DNA

浏览次数:631 分类:产经

2018年12月15日晚,广州国际文学周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盛典拉开帷幕,伴随着悠扬的小提琴声,国家一级演员王虹深情地朗诵诗人舒婷的名篇《致橡树》。海内外文学大咖云集,掀起文学热潮。
团结粤港澳文学人士和文学机构、凝聚更多文学共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为公众提供更多文学服务……以文学为纽带,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加快形成多层次的深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期间,参观了广州永庆坊的“三雕一彩一绣”展览与粤剧艺术博物馆,并强调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提升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从全球范围内的湾区经济来看,文化是湾区经济中“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只有达到文化上的认同与融通,才能形成大湾区11座城市全方位的深度融合。大湾区内,有源远流长的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形成创新性、国际性等特点,而内核是岭南文化的同根同源,这是构建“文化湾区”重要的文化基础。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速,“文化湾区”的建设也驶上了快车道。在粤港澳三地,影视、文学、非遗、文化产业等领域的交流机制和平台风生水起,正深耕大湾区文化生态,共建“文化湾区共同体”,不断探索在文化传承和协同发展上的创新。
保护文化根脉激活粤港澳的文化DNA
建设“文化湾区”,需要不断激活岭南文化的DNA,让大湾区以鲜明的岭南文化特色,生动讲述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粤剧是岭南文化的瑰宝,也是连接粤港澳三地天然的文化纽带。在粤港澳三地联合申报下,2006年粤剧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8年11月25日,第16个“穗港澳粤剧日”,虽然天降大雨,依然没有影响戏迷看戏的兴致。广州文化公园中心台周围围满了观众,台上粤港澳三地大佬倌同台比拼,“粤派”武功漂亮,“港派”字正腔圆,台下观众不断喝彩,大呼看得过瘾。同一天,在香港文化中心和香港太空馆,粤剧电影、粤剧折子戏演出、两代粤剧艺人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众多香港市民。
“粤剧日”成为粤港澳三地粤剧人一年一度最为盛大的节日。自2003年起,由原广东省文化厅牵头,联合澳门文化局、香港康文署共同设立“粤剧日”,至今已走过了15年。“粤剧日”的设立对粤剧的保护、传承和推广以及三地交流平台的搭建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9年将是粤剧入选世界级非遗10周年,广东计划联合港澳展开对粤剧更大的合作项目,推动古老粤剧在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增强三地的文化凝聚力。
在香港,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经过多年的筹备和建设,将于2019年1月正式启动。由粤剧泰斗白雪仙担任艺术总监的粤剧经典《再世红梅记》将成为开幕大戏,连演9场,拉开戏曲中心开幕季演出序幕。
2019年也是澳门特别行政区回归祖国20周年。据悉,2019“粤港澳粤剧群星会”相关工作正在筹备中,演出首场将在澳门举行。
在中山,筹备了大半年的香山粤剧研究院于2018年10月底正式成立。“接下来,研究院将利用现有的‘香山大戏台’和‘粤剧声像博物馆’,打造一个常态化的三地创作演出和人才培训平台。”香山粤剧研究院院长邓志驹说。目前,研究院不仅和香港粤艺文化推广协会、中国戏剧曲艺家(澳门)联谊会、三藩市中美粤乐交流会、澳门鸣凤曲艺会等签订了合作协议,还与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交换了培养粤剧专业人才合作意向书。
广东省社科院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志鹏认为,在构建文化湾区中,三地应联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通过实施粤港澳跨界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弘扬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为代表的岭南文化,不断提升粤港澳的文化凝聚力和认同感。
粤港澳通过携手对共同文化根脉的保护、活化与利用,着力构建粤港澳文化共同体,孵化新型的湾区文化形态——一种既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又展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果的国际型文化形态。
搭建平台促进文化深度交流
建设“文化湾区”,搭建粤港澳三地文化交融平台是重要一环。广州、深圳率先搭建大湾区文化交流新平台,扮演大湾区文化传播中心的角色,促进三地从文化交流到文化交融。
近年来,粤港澳三地的文化交流,已呈现良好态势,但是在层次、等级、深度上还有不足。自2017年12月起,广州陆续成立“粤港澳大湾区音乐教育与艺术发展联盟”“粤港澳大湾区时尚联盟”“粤港澳大湾区音乐艺术联盟”“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工作坊”“粤港澳大湾区动漫联委会”等,倡议筹备设立“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联盟”“粤港澳大湾区美术家联盟”等,以“大湾区”格局命名的平台和机构纷纷涌现,为粤港澳人才互动搭建众多深度融合的平台。
2018年11月4日,“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工作坊”在广州启动,以更大的视野促进三地文学的融合发展,重点关注广州十三行和西关故事等题材,首批大湾区青年作家葛亮、蒲荔子、阿菩入驻工作坊。作为香港浸会大学副教授,葛亮的作品鲜明地体现出粤港澳大湾区的特色,被评论家誉为大湾区的文化符号。
由广州市美术家协会牵头,联合香港、澳门美术团体以及大湾区其他城市的美协共同倡议发起“粤港澳大湾区美术联盟”,在2018年12月4日举行的筹备会议上,各方代表深入探讨未来将以合作共进的方式开展各类美术创作、学术交流等活动。
在文学、艺术、文化产业等各领域,广州从机制上入手,通过各类交流平台的搭建,扮演“人文湾区”的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心,发挥文化的纽带作用。
深圳与香港的合作更加密切。作为大湾区中最年轻的城市之一,深圳不断在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上发力。2018年5月,在深圳文博会期间,首届“内地与港澳文化产业合作论坛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合作论坛”举行,论坛以“数字时代内地与港澳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为主题,深入探讨了内地与港澳文化合作发展的现状和前景。2018年10月,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研究联盟在深圳成立,该联盟旨在进一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与文化创新领域的积极互动。
“大湾区的城市文化非常丰富,在世界上都比较少见。大湾区中的四个重要城市各有特色:广州充分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香港是中西文化融合地,深圳是创新与快速发展的典范,澳门则是典型的休闲消费型城市。城市建设需要不断微更新、微创新,在相互协调和竞争中发展。”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高建平说。
对于粤港澳文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蒋述卓认为,三地可以建设文学共同体,从文学文化和人文精神方面进一步深度融合,“文学人才和艺术人才通过深度交流融合,共享岭南传统文化资源”。
暨南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副主任龙扬志建议,要大力推动粤港澳在文艺方面互动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吸引更多香港和澳门的青年作家来到广东参加学术交流,重新接续粤港澳文化互融互通的传统。
打破壁垒多元协作促成文化产业共赢
2018年12月12日,广州气温降至8℃,羊城创意产业院内却人声鼎沸,一派热闹景象。当天,来自粤港澳三地文化创意产业界的100多名企业家、权威专家、商界翘楚齐聚在这里,共同见证了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的成立。
“文化创意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将携手推进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大湾区建设的一支生力军,为广东改革开放‘二次创业’添砖加瓦,为内地与港澳交流架起一座金桥。”该促进会会长张宇航发表成立宣言,而这也是10134家分会会员的共同心声。
文化创意作为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不断推动着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的崛起和发展,粤港澳三地文化创意产业界敢为人先,勇于担当,做行业与时代的探路人、突击队和共同体。
“粤港澳大湾区既深深扎根于中国土壤,又是一个对世界开放的门户,会给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特殊的优势和空间,而促进会汇合湾区内所有文化创意产业的力量,让大家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经济学家梁桂全说。
在电影行业,粤港澳三地正积极行动,深度合作。一方面,广东电影票房连续16年蝉联全国榜首,另一方面,港澳有着国际化的电影人才和制作团队。从培养人才着手,打通三地传统影视产业的全链条合作,激活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复兴,这是广州正在进行的探索。“吸引香港电影的诸多专业化机构到广东来创业,在实打实的生意、项目中融通成一体。”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小燚说。
一个多月前,暨南大学与中国电影家协会、广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珠江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博纳影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签署《暨南大学珠江电影学院框架协议》,宣布筹备成立暨南大学珠江电影学院。作为华南第一所专业的电影学院,该学院将致力于培养造就一批电影产业各个方面的青年英才,进一步提升大湾区电影的国际传播辐射能力。
计划落地于惠州的“粤港澳大湾区影视中心”项目,由粤港澳相关机构共同策划建设。2018年11月27日,由广东省电影局、香港电影发展局、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主办的“2018粤港澳大湾区电影考察交流活动”在惠州举行。在活动现场,粤港澳三个电影合作项目举行签约仪式。粤港澳三地将联合制作反映“两航起义”的电影,计划在2019年开机,2020年上映。
在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凤亮看来,文化创新发展将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促进大湾区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他建议,尽快出台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国家有关部门联合三地政府共同推动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同时,粤港澳应构建协同发展机制,推动大湾区文化产业主体多元协作,政府、高校、企业和相关行业协会等共同合作。另外,要打破区域壁垒,推动文化生产要素优化配置。

点击取消回复

    分类

    在线客服x

    客服
    顶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