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经 / 粤港澳博鳌专场人气最高! 林郑月娥:拼船出海也要乘风破浪
返回

粤港澳博鳌专场人气最高! 林郑月娥:拼船出海也要乘风破浪

浏览次数:1127 分类:产经

  南都讯 人气火爆、大咖云集……4月20日,围绕“城市群带动发展: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为主题的分论坛在博鳌举行。

  南都记者在博鳌论坛现场观察到,这堪称是当天人气最高的一场分论坛,不仅有记者早早提前半个多小时去会场外排队等待入场“占座”,论坛开始后,还有不少没能挤进会场的记者在会场门口候场:万一场内有人出来,就能补位进去。

  此外,论坛的嘉宾规格也很高。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何厚铧发表主旨讲话,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到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林毅夫教授、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李若谷会长等人均出席。

  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拼船出海”?粤港澳大湾区推进中如何发挥地区联动?论坛嘉宾从各自角度进行了解读。

“城市群带动发展: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为主题的分论坛上,众多大咖到场。

  拼船出海:大湾区形成完整科技创新产业链

  现场,何厚铧表示,“功能定位是粤港澳大湾区发挥最大优势的关键”,他指出,大湾区内各城市和特区要有合理的布局和分工,利用好香港的金融服务业、深圳的创新、珠三角的制造业、澳门与葡语国家的关系,发挥各自所长,弥补各自不足,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推动珠三角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增强区域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何厚铧。

  林郑月娥表示,城市群里每个城市都有其特点,这为粤港澳大湾区“拼船出海”提供了可能。

  她指出,相对于其他区域经济,比如京津冀、长三角等地,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之处就是“一国两制”,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种不同货币。与此同时,7200万的湾区人民又有相同的文化,人缘相亲,是好朋友、好邻居。

林郑月娥。

  她举例说,在科技创新方面,香港研发能力强,有5所排名世界100强内的大学,但是缺乏市场和制造能力。

  “我们只有700多万的人口,要把研发成果转化到市场,没有庞大的市场。”她解释说,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香港的制造业已经北移广东省,“过去一段日子香港的研发能力基本留在大学写写文章、做做教授,没有把它很好地转化成为解决经济或者民生问题的手段”。

  但有了粤港澳大湾区后,大湾区市场庞大,有7200万人,相当于一个英国,同时又有很好的制造能力和大量的生产能力。

  此外,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允许一些同股不同权以及没有盈利但潜力不错的新科技公司来香港上市。 如此一来,在科技创新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产业链, “在一个这么近的地方,一个城市群能把所有有关科技创新产业需要的元素都集合在一起,这是非常难的。”

  她说,这也是为什么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纲要》中,除了一些总体的指导以外,放在最前面的不是金融、航运,而是科技创新。

  大湾区具备资金、人才、产业集群和市场优势

  “拼船出海”何以成功?现场,林毅夫表示,真正抓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要考虑四个要素,即资金、人才、产业集群和市场。

林毅夫。

  林毅夫称,科技创新、新兴产业都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只有在资金非常丰富的地区,这种产业才有发展的土壤。从这个标准看,首先粤港澳大湾区的资本不仅在全国最具优势,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有优势的。

  比如,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中,澳门人均GDP已达到8万多美元,是全世界收入最高的地区之一;香港人均GDP4万多美元,而且还是国际金融中心。内地的深圳、广州、珠海、佛山这些地区在国内也属于高收入地区。

  从人才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口加起来7200万人,比韩国的人口多了40%。香港和广州有很多世界排名前列的研究型大学,而珠三角、粤港澳制造业也汇聚了大量人才。

  从产业集群来看,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链较短,一个乡或市就可以有一个产业集群。而资本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具有新特点:规模经济大,供应链长。这种状况下,过去以乡为基础的经济区域就转变为现在以市、省、大湾区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可以在产业集群中做最好的分工,形成最有效的产业集群。

  从市场来说,由于高科技产业、新兴产业的规模经济非常大,如果研发成功,形成产业,中国有全世界最大的单一市场优势。

  林毅夫称,中国现在的经济总量占全世界18%左右, “拼船出海”把大湾区各个地方在新兴产业的优势发挥出来,形成全世界最有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新兴产业的策源地,既可引领全国的经济发展,也可以贡献于世界的经济发展。

  制度的”软联通”最难也最迫切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还面临哪些挑战?林郑月娥认为,首先是科技创新的要素流通问题。“三个区域、三个司法管理区,人流、资金流、数据流以及生物科技需要的医药、医疗仪器或者人体遗传资源,都需要流通起来。”

  第二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争取更多的科研人才,她提出,港深两地联手做一个政策包,吸引在海外发展的科研人才落户粤港澳大湾区。

珠海市委书记郭永航。

  “现在看来,制度性的鸿沟大于物理鸿沟。” 珠海市委书记郭永航表示,“现在最迫切的是制度的“软连通”,而这也是最难的部分。”他说。

  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会长李若谷也从5个方面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给出建议:第一,要搞大湾区的合作,首先要有大胸怀、大决心,一定要从国家未来100年发展的趋势和角度来考虑大湾区的合作;第二,粤港澳大湾区的政策一定要协调;第三,人员和信息的交流藩篱一定要突破;第四,税收政策一定要统一。“香港和澳门的税率较低,广东的税率比较高,对吸引外资、吸引人才都会有障碍。”他说。

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会长李若谷。

  此外,法律要统一。粤港澳大湾区是三个特区、三个法律区域、有三种法律即普通法、欧洲的大陆法和内地的法律。“香港的法律比较健全也比较得到国际的认可,我觉得可以向香港的法律学习和靠拢,这样对我们有好处。”

  针对后两点,林郑月娥也表示,关于税务和法律的统一问题,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先行先试的过程中。“体制必须要创新,但是要把香港、澳门、广东的体制改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比如税务,香港人进入大湾区地区工作,每天往返香港深圳,当天没有在内地城市超过24小时就不算一天,不会受到183天的影响(注:香港居民在内地停留连续或累积计算不超过183天,境外雇主支付部分的薪金无需纳税)。

  在法律方面,在深圳前海的港资企业可以选择用香港的法律、香港的仲裁。“我们也争取不单在前海、不单是香港的企业,只要外资来到大湾区发展,就让他们有选择。” 林郑月娥表示,将继续寻找先行先试的体制突破点。

  “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不单是拼船出海,应该是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她说。

  南都记者 马嘉璐 李玲 发自博鳌

  南都记者 王凡 发自北京

点击取消回复

    分类

    在线客服x

    客服
    顶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