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 / 深圳对口帮扶汕尾:“造血”产业打通“侨区”经济命脉
返回

深圳对口帮扶汕尾:“造血”产业打通“侨区”经济命脉

浏览次数:291 分类:产业

汕尾市华侨管理区生活着来自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归难侨近2.1万人,他们中的一些人和“侨区”曾经的贫困户一样,享受到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国策带来的福泽。深圳对口帮扶创建起的一批颇具“造血”功能的产业,让他们能够在“家门口”就业,每月有了固定收入,成为“侨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50岁的林女士便是其中一分子,其父辈于20世纪70年代从越南回来后,便扎根在了华侨管理区。如今,她在汕尾市华侨弘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务工,每个月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尽管其丈夫身体抱恙,家里还有两个孩子在读书,但除了享受农村医疗保险等政策,还通过务工有了固定收入,全家人生活得到充分保障。和林女士一样目前在弘润公司务工的村民有15人,他们在公司负责种植拔草、培养花苗。林女士高兴地说:“公司帮了很多人,曾经的贫困一去不复返了。”

给林女士带来福音的汕尾市华侨弘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便是深圳前海对口帮扶创办的一家私营企业,公司负责人张春洪也是印度尼西亚归来的“侨三代”。

2014年,深圳市纪委和前海管理局对口帮扶“侨区”。帮扶过程中,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不仅大力筹集资金约4000万元,在“侨区”建设了许多民生基础设施工程,而且穿针引线,帮助华侨管理区编制了总体规划,为接续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2018年10月,前海扶贫产业苗圃基地投产。基地为村民提供技术培训,积极发挥扶贫产业的“造血”功能,当年便承接了前海200万元的花卉订单,在保障农户收益的同时,还增加了社区集体收入,促进了“侨区”产业升级。

经过几年的发展,苗圃基地目前每月给深圳市场提供的花卉达6000盆以上,同时,以花为媒,“侨区”能及时掌握了解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信息,有的放矢,融入“双区”,有力推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

1959年,张春洪的祖辈从印尼回来“侨区”定居。这位“侨三代”原本在深圳开设羽毛球馆和从事汽车租赁,有感于深圳对口帮扶“侨区”的奉献精神,他放弃深圳的事业,回到“侨区”发展他从未涉及过的花卉种植业,期望在深圳的帮扶下,带领更多的村民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目前,张春洪在苗圃基地已投入400多万元,种植规模达50亩。

华侨管理区经济发展的“希望之花”绽放,同样颇具“造血”功能的汕尾市华侨管理区前海综合市场项目也将于2022年10月投入运营。

作为华侨管理区发展规划的重点民生工程项目,其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深圳前海管理局、深圳市纪委对口帮扶资金以及“侨区”扶贫产业资金,总投资2265万元。据项目负责人黄健东介绍,该项目将于2022年10月投入运营,每年产生的经济效益估算在200万元左右。项目预计可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约600个,辐射周边陆丰市多个乡镇100万人口。

同时,与之配套的冷链物流中心项目建设亦在紧张进行,该项目建成后能加快推进“侨区”的城市扩容提质,有效巩固拓展“侨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

深圳帮扶发展的颇具“造血”功能的有关产业,打通了华侨管理区的经济命脉。近年来,华侨管理区委、区管委会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对“侨区”的一系列工作部署,围绕发展定位,紧抓“三大行动”、平安建设,全力推进“六稳、六保”工作,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新进展。

点击取消回复

    分类

    在线客服x

    客服
    顶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