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濠江:小牡蛎蝶变大产业,科技兴农助水产养殖提质增效
浏览次数:503 分类:产业
在位于三屿围的近江牡蛎核心示范区里,汕头市银岛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林鸿和汕头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站高级工程师马庆涛乘坐快艇,不时检查牡蛎的种养情况。
时值立夏时节,绵延十里的水域波光粼粼;蚝排纵横交错,蔚为壮观。陈林鸿随机抓起蚝排中吊养的一串,向记者展示正处于成长过程的牡蛎。小小的蚝壳,附着了许多细小的蚝苗。
“大约需要2年时间,小小蚝苗才能长成半斤到一斤重的大蚝,背后需要十多道工序和三四十位工人的辛勤付出。”陈林鸿说。马庆涛认可地点了点头。
作为礐石街道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马庆涛借着承担2021年汕头市濠江区农村科技特派员项目的契机,率领汕头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站科技特派员团队有针对性地开展近江牡蛎围垦区中苗标粗养殖技术的研究工作,并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大力推广科学养殖技术,在濠江大地上书写着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
近江牡蛎养殖面积达3300公顷
据马庆涛介绍,历史上,潮汕地区三江出海口是天然蚝苗产生地。近江牡蛎也是潮汕地区一个重要的养殖品种。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近江牡蛎养殖及育肥生产迅猛发展,成为汕头市海水养殖优势特色品种和水产养殖的支柱产业。目前,汕头市牛田洋、三屿围、澄海、濠江等地的近江牡蛎养殖面积达3300公顷。尤其是在三屿围这片咸淡水交汇的海域,微生物丰富,正是养殖水产的理想环境,是目前潮汕地区规模最大的大蚝养殖基地。
牡蛎中苗标粗养殖是牡蛎养殖生产过程中一个可以大幅度缩短养成周期、又具有在短期内产生较大效益的中间生产环节。而基于濠江区三屿围等围垦区优良的水质环境,在三屿围围垦区标粗出来的中苗质量好、成活率高,吸引了广西、福建和省内多地的养殖户纷纷上门购买牡蛎中苗回去开展养殖生产。如今,近江牡蛎中苗标粗养殖已成濠江区乃至全市、全省在牡蛎养殖产业中的一个具有很大规模而且比较有地方代表性的产业。
陈林鸿告诉记者,采用棚架吊养的大蚝,养殖区水体交换更充分,蚝苗摄取的生物饵料更丰富,养殖出来的蚝肉自然更肥美。尤其是目前养殖基地采用生态立体混养模式,有鱼虾蟹贝藻类,养殖的蚝肉质饱满肥嫩,不含沙,入口鲜甜,“一个棚的产量将近4万至5万斤,这里搭了近3000个棚。”
记者采访当日,恰逢雨后初晴,围垦区水域蚝排有序排列,周边树木郁郁葱葱,快艇经过惊起一行行白鹭飞起,还有市民群众在岸边垂钓,俨然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画卷。
科技特派员下沉基层传经送宝
事实上,马庆涛与陈林鸿早已是老朋友了。数年前,陈林鸿就曾向马庆涛请教关于牡蛎养殖的经验。因此,当2021年马庆涛率领的科技特派员团队想要在养殖场示范推广“近江牡蛎与斑节对虾、青蟹、黄鳍鲷等混养”的生态立体养殖技术模式时,陈林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目前核心示范区面积1000亩,我们希望以点带面,推动汕头乃至整个广东近江牡蛎中苗标粗吊养的标准化生产。”马庆涛显得信心满满。而他的这种信心,缘于近年来扎根农村,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的结果。
2021年至今,马庆涛带领的科技特派员团队在濠江区开展了多场科技下乡活动,向养殖户赠送技术资料,还耐心解答村民有关水产养殖的技术疑问。马庆涛用他多年丰富的水产养殖经验来指导濠江区养殖户,对于养殖户的养殖技术、产品产量和质量起到了明显的提升作用。
专家建议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
为了进一步推进汕头市濠江区“近江牡蛎围垦区中苗标粗及养殖关键技术”示范工作,汕头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站科技特派员团队召集全体项目组人员及养殖户,举办了4场以池塘健康养殖为主题的培训班,示范推广“近江牡蛎与斑节对虾、青蟹、黄鳍鲷等混养”的生态立体养殖技术模式,并现场推介近江牡蛎围垦区中苗标粗及养殖关键技术,通过示范带动濠江区及周边相关区域养殖技术水平的提升。
经过科技特派员团队的努力,2021年,他们完成汕头市地方标准《近江牡蛎中苗标粗养殖技术操作规程》制定的立项、起草及送审等工作。同年,《近江牡蛎围垦区高效养成及育肥技术》入选“广东省2021年渔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马庆涛坦言,潮汕地区近江牡蛎的养殖历史虽然悠久,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仅发展了鲜蚝养殖和销售业,加工业发展水平较低甚至趋于空白。近年来,随着国内蚝市场需求量的持续增加,产业转型的背景下,他建议应该尽快成立汕头市蚝业养殖协会。
“在协会的统一领导下,逐步整合和发展现有资源,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推动实现汕头市近江牡蛎从育苗、养殖、销售、加工、深加工产品研发、蚝壳综合利用的全产业链发展。”马庆涛说,在时机成熟时,可在相关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向上级申请“汕头近江牡蛎”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进一步培育和塑造汕头蚝品牌,做大做强汕头蚝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