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福田:对标国际城区 “福田标准”发布
浏览次数:461 分类:深圳新闻
深圳市福田区对九类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上提“标准”。
7月19日,深圳市福田区编制发布了《福田区公共服务设施标准与规划指引(2021-2035)》(以下简称“福田标准”)。“福田标准”将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分为九类,即社区管理服务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养老服务设施、教育设施、文体设施、小型环卫设施、小型消防设施、小型通信设施、社区快递设施。
同时,根据分项预测法、环境承载力法等科学预测福田区人口增长,并以此为依据对九类公共服务设施分别进行了近期目标(2025年)和远期目标(2035年)的规划指引。
历时近5年对标国际城区建立“福田标准”
据介绍,“福田标准”针对深圳市中心城区福田区的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民生设施短缺、布局不合理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现状摸底、需求预测、缺口评估等工作。
从2016年7月着手福田区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发展及布局规划研究,到推出公共服务设施的“福田标准”,历时近5年。其中,福田区先后对10个街道92个社区1007处公共服务设施点进行调研摸底。最终,对九类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进行上提“标准”,如将基层医疗标准调整为“社康站400平方米、社区级社康1400平方米、区域级社康(社区医院)3000平方米”;将养老设施标准调整为“社区级设施为1000平方米,区域级设施为2000平方米”;到2025年,规划小学班数达到2864班,到2035年,规划小学班数达到3309班等。
通过确立“近期刚性,远期弹性”的动态指标体系,近期刚性指标保障基本需求,远期提升人均指标匹配一流国际城区的服务水平,对各阶段配建设施类别、供给规模、空间布局进行统筹规划,引导设施有序落地。
接地气、高标准呈现出精细化与人性化
纵观“福田标准”,整体呈现出以下特点:
接地气。“福田标准”着力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由于存在各类设施普遍存在较大缺口、建设规模未达到应有的规范标准、设施布局不合理等难点痛点,“福田标准”旨在尽快补全民生必配的“社区级公共基础设施”短板,为全市作出典范。
高标准、多维度。“福田标准”统筹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结合未来福田区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的相关政策及规划布局的总体思路,率先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体系,旨在实现公共服务设施的均衡布局,突出公共服务设施重心下移,加强街道级和社区级设施建设,打造方便快捷的生活圈。
贴近时代。“福田标准”积极匹配公共服务设施发展趋势,满足互联网与快递服务设施发展、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发展等需求,率先将社区快递服务设施、小型消防站、残疾人康复室等纳入公共服务设施。针对人们医疗、养老、文体等美好生活的更高需求,合理提高相应设施规模。
值得一提的是,“福田标准”新增社区体育活动室,填补了社区只有体育场地没有体育活动用房的空白,保障了社区居民多元化全天候的体育活动需求。
与此同时,在制定“福田标准”时,特别注重精细化和人性化管理,力争实现服务人群全覆盖。旨在大力推进福田辖区公共服务设施全覆盖、标准化和均等化来撬动民生“大幸福”,为全国基本公共设施规划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福田经验”。
上一篇: 深圳市军休老年大学揭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