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佛山南海创新食品安全治理方式,勇当守护“舌尖安全”尖兵
返回

佛山南海创新食品安全治理方式,勇当守护“舌尖安全”尖兵

浏览次数:1250 分类:新闻

 

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一环。作为经济强区,佛山市南海区始终把食品安全摆在突出位置来抓。2015年,南海区获评佛山市食品安全示范区(全市唯一)。2018年3月,南海启动广东省食品安全示范区(县)创建,为全省食品安全工作探路。

为了全方位护航市民“舌尖上的安全”,近年来南海区以示范区创建为抓手,积极实施一系列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领先的创新举措,全面覆盖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聚焦市民关心的食品安全热点难点问题,创新管理模式,持续发力提升全区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保障水平。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南海全区食品生产和经营环境得到了大幅提升,食品安全工作深入推进,食品安全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形成良好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

集中管理

严管小作坊塑南海品牌

每天,从里水食品集中加工中心某加工厂生产出来的各类烧腊被供应到广州南站以及多家政府机关、医院饭堂和快餐店。

南海烧腊之所以能够冲出佛山,畅销广东,离不开南海区多年来对小作坊的持续整治提升,形成了对小作坊食品生产的一套全流程闭环管理,通过定标准、提品质,进而树品牌,擦亮了南海烧腊的金字招牌。

在南海,烧腊产品主要在食品小作坊内生产,以往存在着生产设施设备陈旧、质量管理缺失、台账管理混乱等食品安全风险,而在2015年之前,广东省食品小作坊配套管理法规缺失,监管执法缺乏依据和抓手。

为破解食品小作坊监管难的问题,南海区积极探索食品小作坊监管的法治创新,创建食品集中加工中心,对区内食品小作坊进行集中管理,将其纳入法治监管轨道,成为率先出台配套政策监管食品小作坊的先行区。

在小作坊监管上,南海区探索出多个“全国第一”。

南海实现的多个“全国第一”包括:全国第一个县区全面实施小作坊集中监管、开发全国第一个小作坊产品溯源系统、制定和实施全国第一份小作坊联盟标准、建成全国第一个全覆盖小作坊视频监控系统、制定了全国第一个小作坊集中管理标准体系。

通过建设一批食品集中加工中心,南海让众多小作坊实现了集中加工、集中处理“三废”、集中管理小作坊档案、中心自建检验室集中检验小作坊产品等,可以享受到许多高水平的公共资源,在确保合规经营的同时,大大节省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食品集中加工中心按照每个小作坊至少配置4部摄像机的标准建设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区、镇、中心实时监控及翻查夜间生产录像,有效解决凌晨0时至5时集中加工熟食的长期性监管空白问题,把小作坊变成阳光车间,也通过集中管理大大提升了政府监管人员的监管效率。

截至目前,南海已先后建成食品集中加工中心7个,建筑总面积近14万平方米,共有进驻食品小作坊161家。

值得注意的是,南海区在2015年发布了全国首份烧腊联盟标准,对烧腊食品的产品品质、生产工艺、场地卫生和管理进行了规范,进一步保障烧腊产品质量,推动小作坊自律发展,提升政府监管成效。

为了让消费者对小作坊制作的烧腊熟食放心,南海区还借助信息化手段,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烧腊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全环节”溯源机制,市民购买的熟食在智能电子秤上称重完毕后,电子秤随即打印出一张带二维码的小票,通过扫码即可追溯熟食的来源。

小作坊集中加工中心向批发商供货后,溯源系统通过大数据管理,限制批发商、零售商不能打印超过进货数量的票据,确保批发、零售销售票据的真实性,关上了不法商家销售来路不明熟食食品的“后门”。

南海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环节追溯实现了政府、商户、消费者三方的共赢,政府加强了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打击了熟食黑作坊;守法商家则做大做强了自己的烧腊品牌,提高了竞争力;消费者则吃上了更加放心的安全熟食。

2019年底,南海区还对一批获评该年度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示范单位的小作坊进行表彰,希望通过非“终身制”的示范单位评定,充分发挥示范单位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南海全区的食品生产企业、小作坊向标杆看齐,诚信规范经营,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接下来,南海区将深耕集中管理模式,把集中管理对象扩展到食品小微企业,通过鼓励社会投资建设新中心、标准化管理、行政许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等措施,提升小作坊、食品小微企业集中管理水平。

阳光开放

促餐饮单位厨房变“透明”

在手机上打开“桂城阳光食安”应用程序,轻点手机屏幕,市民就可以查看入驻餐饮商家的后厨实时直播,轻松接收各种食品安全资讯。

这是南海区推行餐饮行业“阳光餐饮”工作的一个缩影。除了可以在应用程序上看到餐饮商家的后厨情况,桂城街道家长在幼儿园可以通过大屏幕看到饭堂后厨实时情况,食客们在南海许多大酒楼也能看到后厨实时直播。

据统计,南海区已基本实现持证餐饮服务单位“明厨亮灶”建设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全区共1.6万家餐饮单位上线“佛山市阳光餐饮”平台,群众成为督促餐饮单位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的参与者。

“南海创新智慧监管方式,向互联网技术借力,主要是破解食品安全监管对象多但是监管人员少的痛点。”南海区桂城街道市场监督管理所相关负责人林育诗说,桂城街道市场监督管理所只有13名负责餐饮业务的工作人员,却要面对桂城街道超7000家餐饮企业,且餐饮企业数量还在逐年增加,如果不提升监管效率,食品安全风险将大大增加。

2018年,桂城街道建成全市首个食品药品智能化监控平台,监管人员每周不定时通过监控录像对餐饮企业的后厨情况进行线上巡查,一旦发现有后厨人员吸烟、未佩戴口罩等操作不规范或环境卫生不达标的情况,就会马上通过应用程序形成问题清单发送到企业端口,要求企业人员及时整改,整改后拍照上传接受检查。

南海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阳光餐饮”工作的深入开展,形成了多方共赢的局面:后厨变“透明”了,让消费者吃得更放心,商家的后厨工作质量得到提升,监管部门提升了监管效率,监管压力大大缓解。

为了解决监管人力不足的问题,南海还通过聘请第三方专业协查员队伍,对辖区内的餐饮企业进行巡查,协查员每到一家餐饮企业都会拍照留档,对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提出整改意见,并利用智慧监管平台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进,对于一些较大的食品安全隐患,则通知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进行整治或执法。

在基层一线,南海在全区各村居设立食品安全主任,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协管队伍,村居食品安全主任由村居“两委”干部兼任,协助监管人员开展辖区内的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工作,巡查范围已实现全区覆盖。

林育诗透露,桂城街道接下来将探索使用AI技术提高监控能力,通过摄像头一旦发现餐饮企业后厨出现吸烟、工作人员没戴口罩等情况,就会立刻通知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和企业负责人,进一步提高监管震慑力,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共治共享

筑牢食品安全宣传阵地

走进桂城街道食品药品安全科普基地的食安超市,市民从柜子里拿出食品扫一下二维码,电子屏幕上就马上显示该食物的特点,点击屏幕还能了解食物具体介绍。

桂城街道食品药品安全科普基地是全市首个食品药品科普基地,以日常的食品药品知识为基础,结合图文展示、音视频播放、游戏竞技、体感交互等方式,向市民宣传食品药品安全知识,被评为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佛山市科普教育基地。

“我们在设计时就考虑要把科普基地做得好玩,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桂城街道市场监督管理所工作人员梁燕萍说,通过将食品安全知识融入活泼有趣的互动环节中,让市民学习食品安全知识变得不再枯燥,有助于提高市民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食品安全工作离不开广大市民的参与,为了提升全体市民食品安全意识,普及食品安全知识,近年来南海在全省首推“一镇一基地”建设,推动各镇街建设食品药品科普主题公园、科普基地。

在大沥镇,总占地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佛山市首个食品药品安全主题公园,将食品药品安全知识融入设施和景观建设中,周边居民在休闲娱乐之余,还可以顺便在公园里学习食品药品安全知识。

目前,南海已建成科普公园或基地8个,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便捷地学习食品安全知识,有效增强了食品安全防范意识。

在完善食品安全教育阵地建设的同时,南海区利用时下流行的传播方式,结合市民当下的饮食习惯,打造《卫食》《市场360》等专题栏目,另外还拍摄了近20条涉及保健品、凉拌菜、月饼、海鲜等主题的短视频,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2019年以来,南海加大了宣传力度,大力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的“五进”宣传活动,创新探索了“食品药品企业品牌游”“食品安全知识巡讲”“你点我检”“志愿服务”等宣传方式,提升市民对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和广东省食品安全示范区的知晓度、参与度、满意度,构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

南海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系列活动让群众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政府部门的规范监管情况,进一步推动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和社会共治局面的形成,发动市民街坊、各界媒体等社会力量参与创建工作,共同营造食品安全共治新格局,擦亮“食安南海”品牌。

“市民食品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倒逼着食品企业不断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提升产品质量,从而推动南海食品行业的升级发展。”该负责人说。

源头管理

率先探索统一回收处理肉品边角料

在位于南海桂城的鸿堤肉菜市场,肉类摊位经营者每天都会将销售剩余的肉品边角料放进回收专用桶,等第三方机构的工作人员来进行回收处理,第三方机构在回收后将会向市场管理方提供收据,被回收边角料的去向一目了然。

针对生猪肉品交易产生较多肉品边角料的情况,南海区为确保市民吃上“放心肉”,在全省率先建立起全面覆盖农贸市场的肉品边角料集中回收处理机制,从源头上对边角料的流向进行规范管理,以“厂场对接、统一回收”形成闭环管理运作模式。

据了解,肉品边角料量大的市场,由具备资质的工业油脂、饲料油脂企业,与农贸市场签订收购协议以后,穿戴统一的工作服和工作证,进场统一回收处理肉品边角料;而每日边角料产量少的小型市场,将由南海区市政部门作为厨余垃圾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

通过上述做法,南海区从源头上斩断边角料处理中间利益环节,实现生猪产品边角料从市场到工业品生产厂家或无害化场所的无缝对接、日产日清、闭环管理,经验做法在全市推广。

目前,南海区已经将边角料全链条管理工作延伸至家禽领域,印发了《南海区深化推进家禽副产品及废弃物集中处理专项工作方案》,把活禽从市场准入到市场内集中屠宰,再到废弃物处理等市场经营环节实现闭环管理,避免出现家禽单独屠宰、家禽副产品再分拣等食品安全风险点。

数读

南海区通过“放管服”改革,把涉及食品生产小作坊、餐饮服务等95%的许可审批事项下放到各镇街审批;推出9个并联审批事项;办理时限由平均49天压缩至平均8.4天,缩减率达82.9%;在全省率先实施小餐饮全面告知承诺制,办证时间由原来的10个工作日减到2个工作日。

南海食品企业由2015年12月的2.7万家增长至目前的6.3万家,其中餐饮单位3.2万家,食品生产企业664家,小作坊161家;各类农贸市场177个(其中批发市场5个)。

南海区现有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单位422家,已建成省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广场3个,市级餐饮服务示范街13条,A级餐饮单位555家。建成“放心肉菜农贸市场”4家,放心肉菜示范超市26家,其中国家级放心肉菜示范超市1家。

近年来南海区镇不断加大抽检经费投入,从2015年投入901.8万元,增长至2020年全区市场监管系统预算投入食品抽检经费1641万元。

2020年以来,南海区市场监管部门立案查处食品药品监管领域一般程序案件927宗,其中食品类案件771宗,办结527宗,罚没536万余元,捣毁食品生产黑窝点7个,向公安部门移送涉嫌食品犯罪案件13宗。

延伸

多项食品安全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南海在全省率先以“一建两创”规范农村集体聚餐,对“龙船饭”“千叟宴”等村宴厨房进行规范化创建,对承办村宴的流动餐厅实行备案管理,颁发备案登记证明并创立流动餐厅“红名单”。现南海区共有流动餐厅“红名单”221家,已建成272家规范化非经营性场所集体聚餐厨房。

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持续全国领先。佛山市是国家三部委联合发文确定的第五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试点城市,也是广东省唯一一个试点城市。南海区餐厨垃圾处置厂由瀚蓝公司运营管理,运行情况良好,已逐步建立、扩大和完善餐厨垃圾收运系统。根据统计,餐厨垃圾的最高日收运量已达到300吨。

南海还有多项食品安全工作走在全市前列。阳光餐饮走在全市前列,南海区内1.6万家餐饮单位上线“佛山市阳光餐饮”平台,该区内学校食堂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全覆盖。

佛山首创小摊贩规范治理模式。2016年,南海区采取划定小摊贩经营区域、经营时段的方式,并对食品摊贩采取“六个统一”(统一标识、公示信息、着装、餐具、垃圾处理、查验记录)规范登记管理,发出全市第一张食品摊贩登记卡。管理经验写入《佛山市食品摊贩规范管理指导意见(试行)》,在全市推广。

全市率先探索智能化监管,提升基层监管效能。利用手机应用程序平台、智慧监控平台等方式,发动社区、村居协管员搜集食品经营企业基础大数据,排查风险隐患和存在问题,指导企业补齐短板,消除隐患,推动企业开展自查报告。这一举措强化了企业主体责任和基层监管能力,同时有效解决了监管部门人手不足问题。

南海区农业部门牵头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不断探索农产品安全监管新模式。一是加快推进屠宰企业屠宰制经营模式改革。将南海区内原有的6家屠宰企业保留2家作为全区保供应的屠宰企业,允许临时经营至新屠宰场建成投产为止。二是推进“逢出必检,合格上市”制度。西樵镇率先引进第三方水产品检测机构,创新建立水产品“逢出必检,合格上市”的监管新模式。

点击取消回复

    分类

    在线客服x

    客服
    顶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