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进击者与他们的“冰与火之歌”
浏览次数:754 分类:娱乐
Winter is coming.
当国内开始传出寒冬将至的谣言,《好莱坞报道者》才迎来它历史上第一个以华人为主角的封面,从好莱坞长达八十年的记录者视角来看,属于东方文化的进击时代才刚刚开始。
实际上,好莱坞权威媒体《好莱坞报道者》此番推出的是首期“中国娱乐大亨”专刊,评选出了十位对中国文娱产业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其中包含王健林、马云、马化腾、喇培康、黎瑞刚、王长田、张昭、于东、王中军、李彦宏。
复盘“国际舆论”的诞生
是的,中国资本在全球市场的扩张历时弥久, 正如好莱坞报道者所言,“在中国前所未有的向美国娱乐业进军的潮流中,王健林站在了最前沿”——包括收购美国第二大院线AMC、以不超过35亿美金收购传奇影业、10亿美元收购电视直播制造商之一的Dick Clark Productions,82亿在青岛建立了东方电影制片厂,但是,他对好莱坞六大的渴求,尤其是派拉蒙,还是止步于维亚康姆大股东萨摩·雷石东赶走了主张卖掉49% 的派拉蒙的股权的CEO飞利浦·多曼。
可见,美国人对于东方市场还理智的很。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部分人士开始担忧的核心点在于:资本背后的文化渗透,文化控制。美国众议院16名议员曾在9月15日递交给政府问责局的一封信件中表示,万达集团收购美国传奇影业公司和美国电影院连锁公司(即美国第二大院线AMC),加重了美国人民对“中国企图审查题材并对美国媒体实施宣传控制的担忧”。美国《纽约时报》称,中国的电影票房收入预计在未来几年将超过北美市场,更有视频网站以白皮书的形式指责中国在文化领域“对美国展开秘密攻势”。
如果说过去几月万达的激进引发了国外舆论的发酵,那《好莱坞报道者》则真正把舆论的战场燃烧到了国内。
针对这一期特刊,好奇心日报在一篇题为《王健林跑去洛杉矶“吓唬”好莱坞,中国电影的气势已经膨胀到这地步了吗?》的报道中指出,《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外媒在对王健林的报道中无不含用词克制的地方,而我个人将此理解为隐含的嘲讽。这一番黑色幽默的意味传到了国内,在大众的负面舆论中就更别有一番风味了。
坦白讲,这或许就是万达此番进击的谋略,但很难说,要实现中国文化产业升级就要这么做。
用美国人爱德华霍尔德话说,中国人讲究的应当是高语境传播,通俗讲,就是在沟通过程中,只有很少的信息是经过编码后被清晰传递出来的,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重视“语境”而非“内容”,注重建立社会信任,高度评价关系和友谊,以此维持比较长久的关系。
文娱商业场上,谁有望入局“权利的游戏”?
先不说万达的疯狂造势意欲为何,《好莱坞报道者》提及的这一份名单倒是蛮有意思。
《好莱坞报道》2016年十大中国娱乐大亨
NO.1:王健林(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NO.2:马云(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
NO.3:马化腾(腾讯公司创始人)
NO.4:喇培康(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NO.5:黎瑞刚(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董事长)
NO.6:王长田(光线传媒有限公司总裁)
NO.7:张昭(乐视影业CEO)
NO.8:于冬(博纳影业集团CEO)
NO.9:王中军(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
NO.10:李彦宏(百度公司创始人、CEO)
十个人当中,大部分都是老板身份,除了乐视影业的CEO张昭更确切的说是职业经理人,而喇培康作为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本质上是国家公职人员。
当然,《好莱坞报道者》的报道更多的是从好莱坞观察者的视角出发,落脚于电影产业。
最不可抗力的资本层面是阿里、腾讯、万达、华人文化所擅长的,百度的落马让李彦宏的排位掉到了第十也在情理之中。
而回归到电影行业本身,五大民营电影当中,只有张昭一人是真正获得过电影制作硕士学位的专业人士,并且曾经作为电影人在好莱坞有过切实体会,如果说其它四家的老板做的更多的是“生意”,那张昭似乎就更贴近于“产业”,这一点《好莱坞报道者》也在早先的报道中表示过肯定,称其为“中国电影产业升级的‘文艺复兴式’旗手”。
那么摆在面前的问题是,这些人对于好莱坞的意义是什么?
阿里、腾讯、万达、华人文化代表的是钱,中影代表的是特别待遇,而乐视、华谊、博纳、光线代表的则是好莱坞所不了解的中国电影市场,因为在长时间位居国内排名前五的一段时间里,这几家公司太了解国内的观众喜欢什么,以及该如何把控一部电影在国内的走势。
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
好莱坞与这些公司的合作早在多年前就有所渗透,真正涉及到电影行业制作层面上的,可能只有乐视影业、传奇影业、中影、环球合作的《长城》。
此前的,要么是资本层面小面积介入,要么是中外卡司混搭,往往还成了观众们的槽点。
而这些公司的领导者,则成了信息勾连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试问,生意人出身的王长田、王健林,谁能真正与好莱坞的职业制作人有深入的讨论。
如果王健林真的懂,就不会在《好莱坞报道者》的报道中多次说出一些引业内人嘲笑的措辞。
另一方面,则需要从产业角度出发。
迪士尼,已经是好莱坞巨大的成功者,就在不久前还以全球票房58.51亿创新了历史记录,这一纪录的保持者还是它自己。迪士尼在本土的总票房也以21.542亿美元高居榜首,目测刷新去年环球影业24.449亿美元的总票房收入问题不大。目前排名第二、三的分别是华纳兄弟影业(16.25亿美元)和20世纪福斯影业(12.35亿美元)。
剖析下来,可以说迪士尼是好莱坞最具互联网基因的公司,即便如此华尔街也在今年对其增速放缓表现过质疑,这一点迪士尼想要继续开启加速度,第一,当然是玩命做好电影,不断开发新的IP,以便它衍生品、乐园等多方面的收入能有所增长,不过随着小罗伯特唐尼、克里斯·埃文斯等超级英雄的扮演者合约到期,它也面临着如何开创更多新的IP并开启第三段宇宙世界的问题,马上就到来的《奇异博士》与《海洋奇缘》就是一个很好的验证。
这第二点,也正是前文所提及的这些文娱大亨们对好莱坞的意义,要说互联网的玩法,迪士尼恐怕真的赶不上阿里、腾讯、乐视这一类的公司,但具体如何该跟电影产业相结合,阿里跟腾讯恐怕要排在后面,因为乐视影业刚好在这条产业路上走在了前头。
比如,是不是应该思考为什么同样的片子,狮门影业在好莱坞的发行成绩,均不如乐视影业在国内的。又或者,为什么迪士尼在北美看中的《圆梦巨人》,拉来了斯皮尔伯格站台,再加上阿里在互联网上的营销,仍旧与乐视影业发行的《机械师2》差了一半。
乐视影业为什么能建立稳定的票房成绩(部部都过亿),其对于中国产业的价值在哪里,对于好莱坞的价值又在哪儿,笔者会在后续的文章中继续更新,有兴趣的人可以持续关注。
总之,《好莱坞报道者》的报道给了市场一个明确的信号,好莱坞需要中国,但怎样的合作方式才能让双方实现共赢,这是一个不仅值得探讨,同时需要实践去论证的命题,虽然这过程中或许需要更多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