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惠州博罗:根植黑土地 村歌唱新声
返回

惠州博罗:根植黑土地 村歌唱新声

浏览次数:2187 分类:娱乐

 

“神岭山下,碧水河畔,黑土地上四季花香……”8月8日,随着深情动人的歌声在田间地头飘扬,惠州市博罗县石坝镇乌坭湖村的村歌《凤鸣乌坭湖》MV正式开拍,前来观看的村民个个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一幅山清水秀、花果飘香、幸福和谐而又充满悠悠乡情的美丽画卷跃然眼前。

2019年,博罗县紧紧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开启“一村一歌”活动试点,组织文艺志愿者深入乡村(社区),深入群众,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抒怀,为28个村进行了村歌创作。在此基础上,2020年博罗县全面开展“一村一歌”活动,计划2020年至2022年,按照每年完成三分之一村镇的创作任务,力争在2022年完成全部创作任务。

“一首首带着泥土芬芳、浸染时代气息的村歌,或高亢嘹亮,或婉转动听,唱出了惠州乡村振兴的美丽乐章,传达着广大村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博罗县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说,现已创作完成村歌116首,活动深受群众欢迎,广获社会好评,成为博罗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生动样本。

旋律响起乡情浓浓

在博罗县长宁镇新江村村民休闲广场旁,村歌《两地一家亲》被谱写在一面巨大的墙上,背景画面里,是成群结队挑着担子、背负行囊的人们,一路翻山越岭,从新丰江沿岸来到东江河畔安家置业的动人场景。

“村歌的旋律一响起,乡情浓浓而来。”新江村党支部书记黄绍源说,新江村民并不是“坐地户”,而是来自新丰江水库移民,1966年定居于此,村名“新江”也因此而起,既有寄托乡愁之意,又有建设新家之喜。

“万绿湖水拉着我的手,故里宗根怎能忘怀……”同为新丰江水库移民村的长宁镇新村村,村歌蕴含的乡愁味一样浓郁。“把客家文化元素融入歌词,让村民代代传唱,今后无论走到哪里,新村人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根,都能延续客家文化之魂。”一说起村歌创作,退休在家的邓卫东心潮澎湃,在他看来,村歌不仅是对乡愁的记录,更是对文化的传承。

博罗是岭南四大古县之一,也是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的交融之地,历史悠久的古村落众多。“创作必须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人文历史。”“一村一歌”活动统筹指导、博罗县音乐家协会主席李雷表示,村歌只有接地气,村民才会喜欢唱、乐意唱。“既有普通话歌曲,又有客家山歌、粤语歌曲;既有独唱、男女对唱,又有小组唱、大合唱,让人一听就能记住乡愁,留住乡情。”李雷说。

博罗横河镇嶂背村是惠州境内为数不多的畲族村之一,村民不多但大都还保留着使用畲语的传统。“村民特别希望通过村歌创作,更好地促进畲语及畲族文化的传承传播。”李雷说,为此,他谱曲时反复推敲,修改了十余次才最终敲定,不仅创作出畲语演唱版本,歌曲中也保留有大量的畲族小调风格,旋律悠扬欢快。

其实,村歌创作也是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一种抢救性挖掘。“有时我们想更深入了解村史文化,但很多村民表示,由于年代久远,加上环境变化,它变得模糊不清了。”参与村歌谱曲、演唱的博罗中学音乐教师朱洁仪深有感触地说,每当这个时候,就更能体会到参加“一村一歌”文艺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

“我在教学中也会融入一些传统民族风情、客家文化,深受学生欢迎。”朱洁仪说,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学,为地方文化传承贡献一分力量。

村歌传唱民风更淳

好村歌既是对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也是社会道德风尚的具体体现。村村有村歌、人人唱村歌,通过引导村民唱家乡歌、抒家乡情,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为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植入了新元素。

“村歌很应景,巧妙地把村情、村景、村风融合起来。”博罗罗阳街道观背村党支部委员王春娣说,村歌传唱成了培育文明乡风的生动载体,迸发出蓬勃的乡土文化力量,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助推剂”,“现在村里只要举行文娱活动,都会有村歌表演”。

“参加活动唱、欢迎游客唱,走路都会哼几句。”说到村歌传唱,现年58岁的观背村村民孙伍有大姐兴奋不已。她高兴地对记者说,现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风民风焕然一新,“就是要把观背人好客的热情唱出来,把心底的喜悦幸福唱出来”。

在新江村党支部书记黄绍源看来,村歌传唱的过程,是净化心灵的过程,对村民的教育和影响十分深刻,对于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凝聚崇德向善正能量具有积极意义。“村歌拉近了村民之间的距离,大家交流多了,和谐氛围也越来越浓厚!”黄绍源说,村歌一响,村里打牌、搓麻将的人少了,唱歌、跳舞的“文艺分子”多了,“村民们的文化生活丰富起来了,乡风文明也就跟着提升了。”

“村歌要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承优良社会风尚,倡导良好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充分发挥对人们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村一歌”文艺志愿者、青年词作家席海军说,好村歌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涵养高尚品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弘扬中华传统家庭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准,都大有益处。

“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不能靠简单说教,更重要的是‘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博罗县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说,现在,脍炙人口的村歌已成为博罗不少村庄的“名片”,代表了这些村子的文化符号,为营造良好的乡风提供了生动载体。

唱响自信前景更美

随着时代进步,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村歌的创作、传唱正是农村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对于强化村民的集体荣誉感、加快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七一”前夕,长宁镇举办村歌合唱大赛庆祝建党98周年,该镇12个村(居)纷纷组队“亮嗓”,上台竞技。“村民热情高涨,积极参赛,没机会加入合唱团的自发组织拉拉队,为选手加油鼓气。”长宁镇新村村党总支部书记许小强回想起2019年的村歌大赛,依然很激动,他说,村歌是凝聚民心的纽带,自从有了村歌,村民的心更齐了,精气神也更足了。

“现在,只要把村民学唱村歌的视频发到村微信群里,在外打拼的年轻人看了,都表示心中特别自豪。”许小强说,村歌勾起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更激发起他们在新村这个大家庭中的责任感、参与感,大家纷纷在群里发言,关心村里的建设,不断为家乡发展献计献力。

借助写村歌、唱村歌活动,博罗在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同时,不断凝聚民心,汇聚合力,推动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苏东坡的七绝《食荔枝》可谓家喻户晓。但其咏梅诗《再用前韵》可能知之者不多,该诗中有一句“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赞美梅花冰清玉洁、清丽温婉的品质。在罗阳街道梅花村村歌创作中,词作者席海军巧妙引用,让梅花村更显诗情画意。

“梅花村将以村歌创作为契机,以梅花文化为主题,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该村党总支部书记陈伟国说,村里计划利用山地建设千亩“梅花林”,打造乡土文化,以文化之根,培育美丽乡村建设之魂。

村歌中的歌词往往是村情、村史的集中体现,如果村歌流行,会将村子的知名度打响,对当地旅游、开发及项目落户产生积极影响,发挥巨大的社会效应,进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2020年7月,梅花村村歌刚创作出来,一位在村里投资的企业家听到后,立刻被优美的歌词和动听的旋律打动,当场表示愿意资助7万元用于村歌制作。“村歌透出一股精气神,传递着一种无形的力量。”这位企业家说,他一直对惠州文化很有兴趣,梅花村村歌正好触动到了自己的兴奋点。

当前,很多乡村的发展都越发趋于特色化,形成了很多具有当地特色的产品或产业项目。“在创作村歌的过程中,我们也会结合‘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项目,将乡村优秀文化传播出去,助力乡村振兴。”博罗县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点击取消回复

    分类

    在线客服x

    客服
    顶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