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率先对口罩企业实施快审速批 强化价格监管
浏览次数:1446 分类:新闻
从2月24日到3月3日,广东市场监管部门共向市场投放了1513万个口罩,3月4日还将投放190万个,以效缓解区域供需矛盾。3月3日下午,在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广东省市场监管局局长麦教猛透露,截至3月2日,全省口罩生产企业共339家,比一级响应前增长414%;医用口罩和普通口罩产量达2080.89万个/天,比一级响应前增长665%;广东正在研究制定可重复使用口罩的标准。
复工复产当前,企业和个人对口罩等防护用品需求还在持续攀升,广东市场监管部门如何引导支持企业生产口罩等防护用品?在保复产的同时,如何加强对口罩等防护用品的质量安全和价格监管?麦教猛称,广东市场监管部门的工作重点就是引导支持企业对防护用品特别是口罩、口罩机等加大生产,持续加强质量安全和价格监管,强化对企业的指导服务,配合做好市场投放。
率先对口罩企业实施快审速批
医用口罩属于二类医疗器械,其产品注册和企业生产许可的审批权限都是在省级,在一级响应期间,广东省敢于担当、大胆改革,率先开辟应急备案绿色通道,对医用口罩、防护服等疫情防控急需的二类医疗器械,凭工信部门意见向所在地市场监管局备案,检验合格后,迅速供应市场。
据麦教猛提供的数据,原来广东省获得生产许可的医用口罩生产企业只有26家,省一级响应以来,增加230家,增长885%。对普通口罩生产企业,市场监管部门实行主动服务、专人跟踪。原来广东省普通口罩生产企业只有40家,省一级响应以来,全省普通口罩生产企业增加96家,达136家(含53家医用口罩生产企业同时生产普通口罩)。
据悉,截至3月2日,全省口罩生产企业达339家,比一级响应前的66家增加了273家,增长414%;口罩日产量达2080.9万个,比一级响应前增长655%;其中医用口罩日产量达1505.2万个,比一级响应前增长962%,有效缓解了口罩供需压力。
严厉打击非法制售口罩等防护用品行为
广东省市场监管局联合相关部门开展打击整治非法制售口罩等防护用品专项行动,加大巡查检查力度,坚决遏止、从严惩处制假售假等扰乱市场秩序行为。在专项行动中,全省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34.3万人次,检查经营户57.8万户,立案查处各类案件2049宗(其中质量类口罩案件507宗),移送公安机关37宗,查获非法口罩153万多只、其他防护用品1.1万件。同时,组织“产品医院”“产品诊所”等对企业存在的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开展“问诊治病”。
强化对口罩等物资的价格监管
建立重点商品价格监测制度,在全省各市、区(县)、镇三级共选取192个采集点,对包括口罩在内的27类重点防护用品和居民日常消费品开展每日价格监测,实行一日一报一分析。从快从重从严查处价格违法案件,向社会曝光价格违法典型案例,强化震慑,广东省市场监管局分两批曝光30宗价格违法典型案例,全省系统累计曝光典型价格违法案件182宗。
同时,在前期开展口罩、额温枪等防控物资价格专项检查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熔喷无纺布等主要原材料生产和销售领域的价格监管。根据目前监测情况,口罩价格趋于平稳(一次性口罩1.5元/个左右,N95口罩8元/个左右)。
强化对口罩企业的指导服务
疫情发生后,医疗防护口罩检测量急剧增大,广东省内具备防护产品全项目检验能力的检验机构超负荷工作也无法满足需求,广东省市场监管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对医用口罩等防护用品生产检测全流程提供指引帮助,开通“绿色通道”,积极协调申请机构完成各项申请准备,实行应急审批,仅用一天时间就为3家大型检测机构紧急扩项医用口罩等防护用品的检验检测资质,为有效提升全省医用口罩等防护用品整体检测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同时,组织监管人员、技术专家主动上门服务帮助解决产品质量问题,指导企业加快国际与国内标准转化,协助办理相关资质,助推企业“出口转内销”。实行应急药品、医疗器械等注册许可零收费。
协调做好口罩的市场投放
广东省市场监管局第一时间梳理了全省口罩、口罩机等生产企业名单,逐户核实,了解企业实际日产量和开工日期等,并将核查情况及相关企业台账函告各地市政府并报送省新冠肺炎防控指挥办,全力挖掘企业扩产潜能。同时梳理各地市排名靠前的连锁药店名单,统筹利用现有口罩资源,制定口罩调剂支持方案,配合省指挥办物资保障一组,对常住人口数量大、疫情等级为中风险以上的县区、口罩生产量低的地市予以调剂支持。
从2月24日到3月3日,该局在省指挥办统一部署下,统筹省、市两级平台共向市场投放了1513万个口罩。其中,省指挥办物资保障组共统筹发放372万个,3月4日还将投放190万个,有效缓解区域供需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