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深圳科技人才40年增100万倍 人才“强磁场”如何炼成?
返回

深圳科技人才40年增100万倍 人才“强磁场”如何炼成?

浏览次数:1287 分类:新闻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设立之初,深圳全市技术人员只有一名拖拉机维修员和一名兽医。如今,这一数字已超过200万,变换为科技大军。

  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给出的保守推算是,40年间深圳科技工作者的数量增长了近100万倍。

  “深圳40年来人才的变化,可以说是天翻地覆!”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汪云兴深入研究后不禁感叹。一个细节令他印象深刻,那些早年涌入深圳的科技男女,从骑单车上下班的打工仔,摇身一变成为开着豪车的研发骨干。

  智联招聘与恒大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0》显示,在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中,深圳位列第2,仅次于上海。2016-2019年,深圳人才处于净流入状态,人才数量逐年增加。

  在受访专家看来,深圳科技工作者数量迅速增长背后,既有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载体不断增多因素,又得益于近年来深圳人才政策的不断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科技人才实现第一个一百万,用了长达30年时间,而实现第二个百万,时间大大缩短为10年。这意味着,深圳的科技人才“强磁场”效应正在凸显。

  科技大军“强磁场”

  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按深圳常住人口计算,每10个深圳市民中,就有1.5个是科技工作者。而深圳科技大军的主力来自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载体。

  2019年,深圳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700多家,总量超过1.7万家,如此总量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最顶尖的科技研发人才集聚。除此之外,深圳创新载体在2019年末就突破了2258个,一年新增数量高达381家。

  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2019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去向为例,位于深圳的华为和腾讯是吸纳两校毕业生最多的两家企业,互联网企业吸引了大量科技人才。

  汪云兴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研发投入哪里、专利发明来自哪里,科技人才就在哪里。深圳90%以上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职务发明专利来自于企业。这足以说明,高新技术企业与创新载体成为了科技人才涌入深圳的平台。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则分析称,深圳在吸引科技人才方面优势主要体现在科技产业集中、创新意识强、造富机会大等多个方面。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打业务科创,吸引了大量拟上市公司集聚,成功上市回馈给企业科技人才的财富是巨大的,这对科技人才有很强的吸引力。另外,深圳风险投资发展较为领先,在带动科技产业集聚的同时,也吸引了科技人才。

  “服装厂搬走了,科技企业进来了,匹配科技创新的人才要素自然也来了,这是市场化的规律。”汪云兴认为,深圳产业结构的优化直接作用在了人才结构上。

  智联招聘集团执行副总裁李强认为,深圳科技人才“强磁场”的形成,与其自身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和人才政策的吸引力有密切关系。

  《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0》显示,2016-2019年,深圳平均GDP增速为8.0%,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深圳的落户政策逐渐放宽,且补贴幅度较大,也起到了很大作用。”李强举例称,深圳2016年给到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的租房补贴分别为15000、25000、30000元,2017年引进院士和杰出人才直接给予其300万元奖励。

  林江发现,深圳在吸引科技人才方面的关键因素一直在变化,早期最关键的是产业因素,但越是到了后期,越是逐步转化为以软性因素为主。

  “随着其他城市效仿深圳,深圳在吸引高端人才方面的政策吸引力会下降,因此深圳需要另辟蹊径。”林江认为,从吸引人才向吸引人口转变成为必然,人才与人口的关系微妙,人口越集中越能有效提高基础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的供给,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也就越强。

  保持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

  在经济特区40年发展过程中,深圳一直在享受科技人才集聚带来的红利,但也开始面临一些压力,尤其是土地供给紧张带来房价上涨,间接制约了科技人才的引进。

  林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国内其他城市刚刚开放时期,深圳作为经济特区是相对有优势的,但现在情况变了,思维也需要改变了。深圳高水平的高等院校还不够多,国家级的科研基地、重点实验室还不够多,深圳的城市规模也不大,经济腹地也限制了科技人才发展的空间。

  为了应对高房价对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带来的不利因素,深圳早有探索之道。

  2018年,深圳市财政注资1000亿元设立了人才安居集团,专责筹建人才住房。深圳人才安居集团提出在“十三五”期间为各类人才提供30万套住房,这一数字是过去五年的3倍多。同时,深圳市还在探索人才住房先租后买、以租抵购制度,以及建立人才住房封闭流转机制等。

  至于人才发展空间受限问题,林江则建议深圳要充分与惠州、东莞实现融合发展,借助惠州和东莞作为后勤基地对深圳所形成的支撑作用。

  他拿深圳与汕尾共建深汕特别合作区举例,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冲上述的不利影响。“把深圳对科技人才的影响力作为深圳新模式的组成部分,到时科技人才即使到了汕尾等城市,也是在为深圳服务,这就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深圳自身在吸引科技人才方面的短板效应。”

  汪云兴注意到,华为最近与南方科技大学成立了联合实验室,攻克某一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这种企业与高校合作,将教学科研和产业一体化,是一种非常好的趋势。

  “产教融合涉及专业设置、研究方向设置、人才培养等多项,如果将创新主体聚集到一根创新链条上来,围绕同一问题各有分工,会发挥出各自优势。”汪云兴说。

  在他看来,中国当前急需解决的是在某些领域“卡脖子”的问题,因此科研必须与产业结合起来,科研导向一定要符合市场需求,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要在未来科技创新方面探索出新的路径。

  “以前的科技创新是线性模式,有了基础研究再有技术创新,才有产业发展。深圳要探索出一条非线性的模式,即问题导向的科技创新路径,解决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新路子。”汪云兴说。

点击取消回复

    分类

    在线客服x

    客服
    顶部 回到顶部